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1730
摘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促进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史教育中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大学生提供了底蕴自信、精神自信和方向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党史教育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相统一、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建设党史教育学习平台、做好网络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党史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研究
前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加强党史学习,肩负起树立与建设文化自信的重任,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正向的情感体验、正确的文化心态。它主要表现在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与认同,对本民族文化多样的热爱与尊重,对本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与信念。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作为支撑,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或民族,无法长久屹立在世界之林。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核心则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决定了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文化自信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礼敬,对吸收和改进外来文化的魄力与决心,由此也构成了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二)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途径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沉淀,事关国家的认同感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向世界的重要软实力。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一种削弱和瓦解,通常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同时贬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并且借助西方学术范式否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来通过虚无中国文化,消解文化认同,削弱人们的民族自尊心,以达到瓦解中华民族自信心的目的。以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大学生应有的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客观、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历史的洪流中把握其主流和本质,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探寻中国近代历史的事实真相,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生根发芽的历史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文化自信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集中体现为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1],这一目的规定了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第一,营造文化自信的校园氛围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通过连接社会和家庭,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的情绪、思想及行为习惯发生改变。第二,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各种冲突矛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个人与社会、主我与客我的矛盾,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引导自身正确解决矛盾冲突,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第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争做拥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文化自信是培养这些素质的重要因素。
二、党史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
(一)在扎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底蕴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精神要素、语言符号、思想体系、价值观念、辩证思维、科学知识、道德情操等等,孕育出了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的精神追求。通过党史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扎根并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成长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不断从其丰厚的底蕴中汲取文化自信。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坚持以古为鉴、以今为本,有扬有弃,有继承有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在守正创新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自信
在一百年的艰苦奋斗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革命文化就是党和人民在漫长革命岁月中创造的特色文化,蕴含着无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彰显着无数文人志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在一百年非凡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多种伟大精神,在不懈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通过党史教育,要让大学生做好对革命文化的守正和创新。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其中蕴含的精神要义,原汁原味的传承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另一方面,要大力挖掘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教育来武装大学生。
(三)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方向自信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中国建立、建设、改革中创造并不断发展完善的新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对未来,反映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党史教育,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能力,从传统的灌输教育状态转变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从而实现自我革新与发展。
三、党史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增强教师文化疏导,促进学生文化自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有教师的主导,也要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认知和接受。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引领者、传授者和组织者的有机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各种文化现象并且直面各种错误思潮。高校应积极打造一支拥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丰厚的本职业务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全的身心健康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增强教师文化疏导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坚实的教学基础。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目标主体、接收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有机统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读经典、读名著、读古籍,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对外获取信息时锻炼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培养思辨意识,理性面对网络舆论;要不断培养自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对文化自信的依赖感和认同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守思政课主阵地,夯实党史理论基础
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把党史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中,夯实大学生党史理论基础,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把握思政课,将党史知识与时政结合,强化大学生对时事政策的解读能力,使大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各种现象,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引导大学生了解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把握历史逻辑,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辩证思维,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引导大学生重温英雄故事,铭记感人事迹,感悟中国力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在课堂中可以将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专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相组合,使大学生厘清党的奋斗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课程中可以适时结合红色影视作品如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平津湖》《战狼》等使大学生汲取党的经验,传承红色基因;还可以通过挖掘第二课堂、利用翻转课堂、组织专题党课等课外形式来组织大学生深化对党史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三)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充分传承红色基因
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党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活动,解锁新型实践活动形式。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培训、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座谈会、组建学生党史宣讲团进行宣讲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党史理论知识学习;采取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会、座谈会、主题实践活动、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等加深大学生对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认识;通过搜集不同类型“榜样”的个人成长经历,讲述这些“榜样”卓尔不凡的奋斗故事,让“榜样”与“典故”相呼应,使大学生通过具体故事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用好红色资源,参观历史博物馆、清明节扫墓、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事迹,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从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信,让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四)用好网络新型阵地,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网络媒体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党史的平台,引发大学生思考,提高思辨能力;百年党史内涵丰富,大学生喜欢的内容各不相同,网络媒体的个性化、精准化推送,大学生能够通过在网络自主搜索学习的方式,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党史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的党史内容。因此,要借助新媒体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党史教育官方网站,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历史资料、详细的历史事件以及时政热点的解析;要借助各种新媒体渠道来宣传党史,将党史学习教育的传播范围从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扩大到微博、微信、抖音、论坛、官方网站等新兴媒体,以此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的受众数量。同时,党中央必须加快完善针对新媒体环境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高效地对新媒体平台不良行为进行监管;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加强校园网络当时传播的内容把关,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管理,避免和杜绝错误观点,拒绝庸俗低俗,为大学生营造好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环境,加深大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曲青山.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J].大庆社会科学,2021(04):159.
[3]潘红涛.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透视[J].未来教育家,2021(Z1):108-110
[4]刘瑜,孟建芳.发挥中共党史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8(10):1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