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如何讲好红色文物故事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在新时代如何讲好红色文物故事的思考

朱珉慧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

【摘要】红色文物是指革命斗争时期留下的宣传品、生活生产用具、武器、证书等珍贵文物。红色文物所特有的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海门也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文物。

【关键词】红色文物故事;红色精神;内涵;传播

海门地处黄海之滨,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虽成陆时间不长,但江风海韵之间充盈着激烈的革命正气,写满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本文从新时代讲好红色文物故事为切入点,以我馆“红色记忆 薪火相传”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为例,阐释我馆在做好文物宣传方面的思路和一些实践探索。

一、“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重要历史使命

红色文物属于革命文化的实际载体和客观印证,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也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传承者,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活教材”。如:江海博物馆藏徐玮烈士遗书,反映了一个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强的革命精神;老船工陈维岩捐赠的几封信件,表现了渡江战役期间军民鱼水情;革命夫妻袁锡范、黄雅珍捐赠的珍贵党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光荣历史;江苏海门私立粟寰国学专修学校之章,见证了海门党史中一段光辉岁月的红色之印……红色文物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是新时代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海门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由江海博物馆主办的《红色江海 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分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海门区百年党史”“十八大以来海门区五位一体发展成就”等三大板块,共展出150多块图版、226套305件实物,通过场景营造、灯箱烘托、史料文物等丰富实物的展示,注重对海门本土红色资源利用,多角度呈现百年党史的辉煌历程,让文物“活起来”,赢得了广大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二、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文化:讲好文物故事的前提

江海博物馆收藏着很多珍贵的红色文物,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尤其是在新时代社会中,讲好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能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之情。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文物,讲好文物故事?首先要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文化,让红色文物资源“站”起来。传统的文物资源都躺在展柜中,旁边摆着介绍性文字,可供公众解读、探析的内容并不充分。要让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变得立体丰满,必须实事求是,以真实的革命史料为支撑,以点带面,串联起一段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江海博物馆二楼的“红色革命”展区,陈列了一封93年前的烈士遗书——“人生莫不有死,枪毙死得最痛快,况我死得有意义……”“我一生尽力革命,未尝稍懈,对于你们既没有丝毫补助,又缺少经常关系,所以我死后你们不应该视我为家庭的一分子而为我悲伤,你们应继续我志而奋斗......” “我以天下为家,我的遗骸随处可放,由它腐败,不必运回……”。重读这一封短短几百字、沉重而又真挚的诀别信,使人震撼。与其说是在品读烈士的家信,不如说是在感悟烈士的“初心”,学习他用生命向党交出的答卷。整封信读来听不到半声哀叹和绝望的情绪,浸润着的是激越的革命进行曲,坦露着一个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坚强的革命精神,也写满了一个人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爱。我们经过对遗书的考证发现这封署名“九如”的遗书,是时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的徐玮烈士在就义前写下的。

三、做好文物故事策划与编剧:讲好文物故事的关键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新表达、新诠释,贵在“动之以情”地讲故事。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几乎都生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对我们党的历史知之甚少,对那段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缺少足够的认知与共情。只有深刻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注重表现英烈身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才能让革命文物承载的光荣历史更好地与人们“亲密接触”,进而深切体会到“故事”人物的革命情怀和精神世界。情感永远是人们共同的语言,把情感讲好,故事就能讲好。

在江海博物馆里珍藏着一面不同寻常的、珍贵的党旗,这面党旗伴随着一对革命夫妻袁锡范、黄雅珍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1942年6月,袁锡范在党的教育引领下,参加了农抗会和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4年6月,袁锡范因对敌斗争坚决勇敢,且各项表现突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了乡农抗会主任、乡游击队指导员和海门县海南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这期间,党组织秘密缝制了这面党旗,交由袁锡范、黄雅珍夫妇保管。每当召开党的重要会议、党员活动、发展党员等,他们就把党旗拿出悬挂,茅草房、庄稼地、芦苇丛,甚至坟地都是他们的会场。当时,保护好这面党旗,是一项细致且艰巨的任务。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黄雅珍以种地为掩护,把党旗卷起来放在玻璃瓶里埋在地下伪装好。夫妻两一直坚守着“人在,旗在”的信念,这面党旗在敌人的多次搜查中都是有惊无险、安然无恙。七十多年过去了,袁锡范夫妇不管走到哪里工作、生活,都一直将这面珍贵的党旗带在身边。如今,党旗上只有一道道清晰可见的折痕,没有任何损坏的地方,党旗的颜色,随着时间的逝去也越发鲜亮。鲜红的党旗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传承。这面不同寻常的党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光荣历史,也将激励后人,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创新文物故事的传播方式:讲好文物故事的突破

随着传播媒介不断迭代,传播、激活红色文化有了更多的“打开方式”。红色文物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我们应让革命文物“走出去”,用创新手段和展览等多种方式,让革命文物“说话”,这样才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环境中谱写的可歌可泣的诗篇。首先,要丰富文物展示形式,让红色文物资源“活起来”,红色文物不应该是一串沉默的数字、图片和展品,而应该与公众“亲密接触”,让大众感受到红色文物的血肉温度、细节触感、呐喊声音以及岁月味道,丰富参观者的观感体验,从而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江海博物馆在进行《红色江海 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布展时,不仅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进去,还加入了音视频、灯光效果。其次,要充分运用新技术,让红色文物资源“动起来”。当前新技术新平台层出不穷,比如大数据、云计算、5G、VR、AR等高新技术,可以让游客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地了解红色文物资源,让红色文物资源不再躺在展馆里,而是动起来走进千家万户。比如《红色记忆 薪火相传——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红色文物的故事》在区各中小学进行巡回演讲时,就使用了大量的文物图片、档案资料、历史视频、文物复制品以及背景音乐,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厚重感和可信度,最后,要依托兄弟馆之间交流平台,让红色文物资源“聚”起来。各地的文物展馆资源、信息碎片化,游客无法直观感受革命历史的原貌。可利用巡回展实现资源共享,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让同一主题的红色文物“聚”在一起“讲故事”,这将会极大增强游客体验,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

总之,百年历史激荡,文物见证荣光,依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讲好文物的故事”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红色文物有生命、有记忆、有语言,印证着来路、昭示着未来。要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尤其要借助新的技术、新的表达,“动之以情”地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在新时代让更多人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和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