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松散堆积体围岩加固与隧道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穿越松散堆积体围岩加固与隧道施工技术分析 刘书培 无聊挖洞建设(杭州)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了隧道工程穿越松散堆积体时的围岩加固措施,该工程在邻近出口的部位需要穿越松散堆积体,为了保证该区域的施工安全,对堆积体的现状条件进行了采样和试验,通过构建模型和模拟计算,分析该区域的稳定性,根据计算结果对超前注浆加固方案和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隧道施工能够安全通过堆积体所在的区域。

关键词:松散堆积体;围岩加固;隧道施工


前言:松散堆积体的土层结构存在着不稳定、不均匀、不连续的特点,在该区域进行施工很容易出现坍塌的情况,还容易出现掌子面不稳和冒顶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当隧道工程需要穿越松散堆积体时,必须要对该区域进行加固处理,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1工程概况和土质条件

某高速公路隧道的总长度是2790m,公路隧道属于分离式隧道,共包含4个车道,隧道断面的高度、跨度、面积分别是10.05m、12.5m、103.83㎡。在出口区域垂直方向180m范围内的部分会穿过松散堆积体,堆积体的厚度大概在25~40m之间,下层的基岩主要是强风化玄武岩,隧道部分的埋深在24m左右。

在掌子面的四个部位安排了四个采集点,第一个采集点是K106+910,第二个采集点是K106+900,第三个采集点是K106+890,第四个采集点是K106+880,采集的主要对象是没有发生变动的堆积体,每个地方都要采集重量为40kg的原状土样,采集后需要对其进行筛分,得到具体的级配信息。

对所有土石混合体的级配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粒径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最小为0.1mm,最大可达到10mm,而且在分布上比较杂乱,并不均匀。经过计算,得出两个系数,第一个系数是级配不均匀系数Cu,该系数的最低值为27,最高值为88.5;第二个系数是粒径的曲率系数CC,该系数的最低值为0.23,最高值为1.17。在粒径<0.075mm的情况下,颗粒质量在1%~4%之间;在粒径<2mm的情况下,颗粒质量在35%~50%之间;在粒径>60mm的情况下,颗粒质量在5%~18%之间。

对四组土样的粒径和颗粒质量进行分析,发现1组、3组、4组的颗粒大都为粗砾石,同时还存在较多的块石和卵石,2组大都为砂粒,粒径较小。总体来说,隧道出口部分的堆积体存在最多的就是块石,所以整体的结构并不紧密,颗粒之间存在非常大的缝隙,如果继续开挖,将会使该区域发生坍塌事故,有必要对该区域的地层围岩进行加固处理,确保隧道施工和后期使用足够安全。

2获取堆积体力学参数

(1)试验参数:为了得到准确的力学参数,保证加固的效果,使用了一种自制的CPGM型膏状注浆材料,材料的比重为1.65,初凝时间为37min,最开始设定的流动度为234mm,注浆3h后的析水率为3%,注浆1天后的抗压强度为1.32MPa。使用的仪器主要是大型动、静三轴剪切仪,直径和高度分别是300mm和600mm,试验中的轴向压力设置了三个数值,分别是300KPa、600KPa、900KPa。

(2)试验过程:在试验过程中,将橡皮膜和成型筒全部安装完成后,进行分层装样和分层捣实,总共有五层,注浆时需要使用小导管,根据原状土试样质量的8%进行控制,浆液全部注入后,静置7天[1]

(3)试验结果:经过试验分析,发现围压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轴向应力加大时,主应力差也会逐渐加大。围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固后主应力差的最高值比加固前的数值高,围压越大,最高值的差值就越大,这说明堆积体具有更高的强度。

3堆积体隧道稳定性研究

3.1数值模型和参数

模型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00m、40m、80m,整体的模型中包含两个类别的地层,第一类地层是堆积体碎石土层,厚度和水稻埋深分别是40m和25m;第二类地层强风化玄武岩。将开挖进尺和加固厚度的参数分别设置为1m和1.5m,同时还对堆积体、玄武岩、加固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这五个部分的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等参数进行了设置。注浆加固的区域主要在掌子面前方4m处,在隧道拱顶120°区域内进行施工,在构建模型时使用了M-C本构模型。

3.2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1)加固前:围岩拱顶处沉降了52.7mm,超出了50mm的限定标准,隧道底部中心处隆起了29.3mm,边墙部位的水平收敛值为35.8mm。(2)加固后:围岩拱顶沉降量为38.4mm,满足限定标准,隆起变形量和水平收敛值分别是28.5mm和33.2mm,数值都有所降低。以上数据说明超前加固处理能够对拱顶沉降量进行有效控制,但是对隧道底部和边墙部位的影响不够明显。

3.3超前注浆参数的优化方案

根究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后,发现小导管的角度、长度以及注浆时的扩散性、压力会对加固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注浆参数,对加固部位的厚度进行了设置,根据厚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工况1的厚度为1m,工况2的厚度为1.5m,工况3的厚度为2m,工况4的厚度为2.5m。经过计算,工况1的最大沉降量是46.3mm,工况2的最大沉降量是38.4mm,由此可见,拱顶沉降量与加固厚度和开挖进尺有一定关系,沉降量与开挖厚度是负相关的关系,工况4的沉降量最小;沉降量与开挖进尺是正相关的关系,当开挖深度加深时,沉降量也会增加,并且会在14m之后趋于稳定。虽然增加厚度能够减少沉降量,但是加固层越厚,就要使用越多的材料,施工的时间也会增多,在考虑成本和进度的情况下,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厚度,可以将厚度控制在1.5~2m之间,这个厚度能够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

[2]

4隧道施工工艺的改进措施

4.1优化隧道施工方案

根据参数设置和结果分析,隧道工程的施工单位决定使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各个部位的参数。(1)在超前支护的参数设计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热轧无缝钢管,材料的参数为Φ42×4mm,用该材料对隧道拱部环向120°范围内的区域进行支护,垂直方向需要搭接1.5m的小导管。加固过程中还要使用超前注浆材料,该材料是技术人员自主配置的膏状注浆材料,材料中使用了多种添加剂,停止注浆时,让压力处于1.5~2.0MPa范围内。(2)对上台阶弧形导坑和核心土进行施工时,要注意开挖的要求,将前者的进尺控制在0.8~1.0m范围内,将后者的长度保持在0.5~1.0m范围内。(3)对中台阶和下台阶进行施工时,两者的台阶长度都是8m,进尺参数与上台阶相同。

4.2超前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对优化方案和原方案进行对比:(1)原方案:由于围岩结构不够密实,灌入浆液后,浆液很容易在颗粒缝隙处流窜,原方案将会浪费较多的浆液,两个工序在衔接时,还会耽误较多时间,注浆压力也无法满足要求,总体来说,原方案的加固效果较差。(2)优化方案:使用了自制的膏状注浆材料,施工人员能够更好地控制注浆过程,使注浆量和扩散半径达到设计的需求,压力和时间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个注浆过程大约需要3h,注浆后,隧道拱部围岩有着非常好的胶结效果,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开挖施工。

结论:本文使用了一种自主配置的膏状注浆材料,经过实验得到了土样的力学参数,根据参数进行建模,按照设定的参数模拟超前注浆加固过程,对加固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超前注浆加固能够有效控制支护结构的沉降问题,减少隧道各部分结构的变形量,但是隆起变形和水平收敛的控制效果较差。经过优化和分析,发现1.5~2m范围内的加固厚度能够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闫伟.穿越松散堆积体围岩加固与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1(03):135-136.

[2]张佳贞.穿越松散堆积体围岩加固与隧道施工技术[J].交通世界,2020(18):9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