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对胃肠动力产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5
/ 3

胃穿孔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对胃肠动力产生的影响

曲洪涛

牟平区中医医院 2641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胃穿孔治疗中,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的开展,对患者胃肠动力所存影响性。方法:80例样本,2019年2月起至2020年2月止,平均分配,常规组:传统开放性修补术,观察组:胃穿孔微创术式,同比比对组别间疗效。结果:胃肠动力指标项、手术指标项、手术并发症等统计,观察组在组别间具备明显优势性(P<0.05)。结论:胃穿孔疾病治疗中,胃穿孔微创术式疾病治疗效果、实施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等较为理想,临床应用效果极佳。

关键词胃穿孔微创术式传统开放性修补术胃肠动力影响

胃穿孔疾病是临床中存较高发病几率的消化系统疾病,多是由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致病成因,患者于发病后可出现发热、脉快、腹壁压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病程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腹膜炎、肠麻痹、中毒性休克等情况。手术的开展,能够对胃穿孔患者做到有效治疗,传统开放性修补术虽然能够有效救治患病患者,但因创伤性较大,患者术后需较长时间恢复[1]。胃穿孔微创术式是以微创技术为基础所诞生的新型术式,其创伤性、对人体生理功能等方面影响甚微,应用于胃穿孔疾病治疗中,可有效避免传统开放性修补术所存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高、患者康复进程缓慢等情况,具备显著疾病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可保障临床疾病诊疗实施安全性,临床疗效、患者预后恢复情况等均存优势性[2]。本次课题以80例患者为样本,分组后分别对胃穿孔微创术式、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在胃穿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样本,2019年2月起至2020年2月止,平均分配,常规组包含男25例,女15例,(35.49±3.01)岁,病灶位置:17例为胃窦前壁、7例为幽门管、13例为胃窦后壁、3例为胃体小弯处;观察组包含男23例,女17例,(35.49±3.01)岁,病灶位置:18例为胃窦前壁、9例为幽门管、11例为胃窦后壁、2例为胃体小弯处,无差异(P>0.05)。

1.2方法

采用传统开放性修补术治疗常规组:于上腹位置做长度约为10厘米左右长度切口,常规探查后,明确病灶所在位置,实施缝合修补,修补接受后安置引流管,止血后复位游离组织缝合切口,手术结束。

采用胃穿孔微创术式治疗观察组:行体位调整至头低脚高状态,麻醉起效后,自脐部置入套管针建立气腹,开展腹腔探查,分别从剑突、右肋骨下缘锁骨中线、左上腹锁骨中线等位置探入器械,抽取组织液后,对病灶处样本进行采集,活检后,采用‘8字’缝合方式,缝合穿孔处,固定大网膜,结束后探查病灶处是否修补完整,明确无异常情况后,使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消毒并实施止血操作,置入引流管,取出器械,手术完毕。

患者术后禁水禁食,行胃肠动力监测,给予抗感染类药物,观察患者恢复情况,于适宜时间引导其下床做适度运动,以此促进其术后恢复。

1.3观察指标

胃肠动力指标项: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术后24小时)。

手术指标项:手术时长、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手术并发症:腹腔脓肿、感染、肠梗阻、肠黏连。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胃穿孔治疗中,微创术式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的开展对患者胃肠动力所存影响性,采用SPSS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值、²值进行检验,以(x±s)、(n%)方式进行表示,检验结果为P<0.05,表示数据存差异、P>0.05时,表示统计结果无差异。

  1. 结果

2.1胃肠动力指标项

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情况,观察组具备优势性(P<0.05),见表1。

1胃穿孔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指标项汇总(x±s) n=80

分组

案例(n)

肠鸣音恢复时间(h)

肛门排气时间(h)

术后血清胃泌素水平(pg/ml)

常规组

40

19.85±2.21

28.79±4.55

38.40±7.54

观察组

40

12.52±3.06

16.27±3.30

47.36±9.21

-

12.2817

14.0877

4.7609

P

-

0.0000

0.0000

0.0000

2.2手术指标项

行统计,观察组手术指标项较为理想(P<0.05),见表2。

2胃穿孔患者手术指标项汇总(x±s) n=80

分组

案例(n)

手术时长(min)

出血量(ml)

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

常规组

40

63.33±5.91

94.84±12.56

3.09±1.18

10.54±2.32

观察组

40

72.04±12.09

80.94±5.75

1.75±0.65

7.36±1.78

-

4.0934

6.3641

6.2908

6.8778

P

-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2.3手术并发症

并发症发病情况,观察组较低,因此手术安全性以观察组更为良好(P<0.05),见表3。

3胃穿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情况n%

分组

案例(n)

腹腔脓肿

感染

肠梗阻

肠黏连

发病率

常规组

40

2(5.00%)

3(7.50%)

2(5.00%)

1(2.50%)

11(27.50%)

观察组

40

0(0.00%)

0(0.00%)

1(2.50%)

0(0.00%)

1(2.50%)

-

-

-

-

-

9.8039

P

-

-

-

-

-

0.0017


3.讨论

胃穿孔自发病后对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周边组织器官等均可造成较大影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危急重症,如未能及时接受救治,可在短时间引发细菌性腹膜炎、腹腔感染等合并症,疾病危害性极大[3]

手术作为有创性治疗措施,于治疗期间通过做手术切口,对病灶实施处置,由此可快速改善患者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使其机体状态恢复稳定。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在现今临床治疗胃穿孔疾病中较为常用,术后患者消化系统功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但就其临床疗效而言,传统开放性修补术对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存一定影响性,原因在于该术式于实施期间患者腹腔组织器官需做大范围游离,且手术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因此治疗创伤性较大,干扰患者机体状态、生理功能,促使手术并发症发病几率升高,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延长[4]。胃穿孔微创术式的开展,是以腹腔镜这一微创技术为基础所建立的新型手术术式,具有切口小、操作精准度高等优势性特点,于术中借助腹腔镜,对患者病灶处行缝合处置,在对并在做到有效处置外,腹腔组织器官于术中无需做大范围游离,由此使手术并发症发病率得到有效管控,从根本上降低手术对患者身心状态影响性,从而使患者术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得以缩短,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性修补术[5]

综上所述,胃穿孔疾病治疗中,胃穿孔微创术式临床应用效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等均较传统开放性修补术更具优势性,因此,以胃穿孔微创术式疾病治疗作用更为显著,对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存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岭,冯福梅,何志国,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胃穿孔临床疗效及胃肠动力恢复探析[J].吉林医学,2020,41(04):896-897.

[2]张国鹏,赵一锟,马璟,等.胃穿孔治疗中应用开放性修补术与腹腔镜微创手术对其胃肠动力的临床影响效果探讨[J].智慧健康,2019,5(29):142-143.

[3]宗殿亮,王文进,宋东旭,等.腹腔镜微创手术对胃穿孔患者的疗效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5):89-90.

[4]艾秋宝,周雯星,戴鹏.胃穿孔腹腔镜微创术与传统开腹修补术的效果比较[J].上海医药,2019,40(02):20-22.

[5]付剑.胃穿孔微创术式对患者临床疗效及胃肠动力效果分析[J].临床普外科杂志,2018,6(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