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卫生院 江苏 常州 213119
摘要:目的: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对照分析法,分为30例治疗组与30例对照组,前者予甲钴胺静推及中药汤剂内服和泡脚治疗,后者实施常规甲钴胺静推、依帕司他片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震动感觉阈值(VPT)变化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43(95.56),对照组38(84.44),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两组治疗后腓神经VPT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数据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应用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有修复效果,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综合治疗
前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与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及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其中以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最为常见,其典型症状为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通过相关体格检查和神经辅助检查,易于被发现和诊断,故早期的筛查、诊断和积极干预,有利患者症状的改善和神经的修复。本文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研究中使用的资料、方法和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其诊断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1]: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③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PN的表现相符;④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DPN[2];⑤排除以下情况: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梗死、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可以做神经肌电图检查。通过随机数字统计表,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5 (60.23±1.56)岁;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76 (61.81±0.45)岁;病程均为510年。分析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①甲钴胺0.5mg 静推,1次/d,疗程1周;②中药内服黄芪30g,当归15g,延胡索15g,红花15g,赤芍12g,鸡血藤20g,丹参20g,牛膝15g,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阴虚明显者,加服太子参20g、熟地15g;阳虚明显者,加服淫羊藿20g,肉桂3g;以上中药均煎至400ml,每天1剂,早晚两次温服,剩余药渣加水5000ml煮沸,待冷却至37-39℃倒入足浴器中恒温泡脚,1次/d,疗程6周。对照组:①甲钴胺0.5mg 静推,1次/d,疗程1周;②依帕司他片50mg,口服,一日三次,一次一片,疗程6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疼痛、麻木和感觉减退)和体格检查(10g尼龙丝触觉检查、凉温觉检查、针刺痛觉检查、踝反射检查)的变化;同时采用震动阈值检查仪检测患者静息10min以上,腓神经的震动感觉阈值(VPT),每位患者每次连续监测3次,取其平均值。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腓神经VPT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体格检查压力、温、痛觉及踝反射明显改善;有效:腓神经VPT较前下降,临床症状慢性缓解,体格检查压力、温、痛觉及踝反射稍改善;无效:腓神经VPT、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压力、温、痛觉及踝反射均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8.0版本,对其中涉及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t检验数据是否合理,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要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 例(%)
组别 | 治疗组 | 对照组 |
例数 | 30例 | 30例 |
无效 | 3(10) | 7(23.33) |
有效 | 10(33.33) | 11(36.67) |
显效 | 17(56.67) | 12(40) |
总有效率 | 27(90) | 23(76.67) |
2.2治疗前后患者腓神经(VPT)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腓神经VPT值均显著降低(P<0.05),前者较后者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神经VPT值比较(xs,V)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21.133.64 | 16.93.23 |
治疗组 | 20.563.53 | 12.63.17 |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血糖值和长期代谢紊乱关系密切。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对其研究与认识逐渐深入。从中医角度分析,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痹证”“萎证”范畴,多是因消渴阴津亏虚,燥热偏盛,日久则阴损及阳,则致阴阳气血俱虚,血脉瘀滞,阳气不能达四肢引起[3],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予以滋补气血、通络止痛,方中黄芪为君,重在补气,当归为臣,补血活血,与黄芪配伍共奏补气生血之功,延胡索、红花、赤芍、鸡血藤、丹参为佐[4],活血通络止痛,加牛膝为佐使,一则加强活血通络之效,二则引血下行,调和诸药;通过足浴汤药的温热作用帮助患者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微血管,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内外共用,充分发挥中药汤剂的药效。此次研究为临床研究,尚存不足之处,因工作于基层医院,样本量不足,尚待进一步改进。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可有效修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对照组比较治愈效果显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对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 10(1):93-94.
[2] 赵志刚,杨俊朋,边蓉蓉.糖尿病神经病变检查方法的选择及诊断分层的思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4):205-207.DOI: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4.04.001.
[3] 侯荣.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18—1520.
[4] 齐月,于世家.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5,10(3):356‑358.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5.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