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2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欧阳吉燕

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九三医院 161441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9月~2021年7月确诊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分段随机化分组法原则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后(n=39),分别实施丁苯酞治疗,丁苯酞、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TCD搏动指数及血液流变学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TCD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效果显著,可在纠正患者大脑动脉TCD血流速度同时,积极改善周身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供血不足,缓解症状。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丁苯酞;养血清脑颗粒;临床效果;血液流变学


脑循环障碍是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发病诱因,患者大脑血流供给水平呈整体减少趋势,无局灶性大脑缺血进展表现,可导致晕眩、头晕、头痛等症状不适,需有效治疗,缓解患者症状不适[1] 。因此,为分析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9月~2021年7月确诊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分段随机化分组法原则分为对照组(n=39)、观察组后(n=39),分别实施丁苯酞治疗,丁苯酞、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治疗。

对照组,男/女,20/19,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54±4.51)岁,病程2~5个月,平均(3.51±0.58)个月;观察组,男/女,21/18,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3.27±4.43)岁,病程2~6个月,平均(4.02±0.62)个月。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慢性脑供血不足者;(2)明确脑动脉硬化指征者;(3)自愿加入研究,接受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脑血管器质性病变者;(2)脱离研究者。

1.2方法

患者均在血脂调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丁苯酞,口服,200mg/次,3次/日;养血清脑颗粒,口服,4g/次,2次/日。

1.3观察指标

比较临床治疗效果、TCD搏动指数及血液流变学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5.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连续性变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计量资料以(618dbca3aca59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脑动脉TCD血液流速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TCD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治疗有效率、脑动脉TCD血液流速对比(618dbca3aca59_html_a11b20ab9e05d1ba.gif ±s)

组别

n

治疗有效率(%)

大脑中动脉

(cm/s)

基底动脉(cm/s)

椎动脉(cm/s)

大脑前动脉

(cm/s)

对照组

39

82.05(32/39)

60.52±9.25

40.26±8.31

23.45±8.26

34.52±7.26

观察组

39

97.44(38/39)

65.82±12.35

45.02±11.54

30.05±9.15

39.04±9.85

618dbca3aca59_html_97a3a46de3114f50.gif /t


--

2.1451

2.0903

3.3437

2.3068

P


0.0052

0.0351

0.0399

0.0013

0.0238

注:N<40,行Fisher精确检验。


2.2血液流变学对比

治疗前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血液流变学对比(618dbca3aca59_html_a11b20ab9e05d1ba.gif ±s)

组别

时间

全血粘度(mPa·s)

血浆粘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

纤维蛋白原(mg/L)

对照组

治疗前

5.31±0.25

2.65±0.29

44.02±5.41

4.82±0.81

治疗后

5.09±0.24

2.05±0.22

41.25±3.58

4.16±0.61

观察组

治疗前

5.35±0.24

2.71±0.26

44.05±5.39

4.85±0.85

治疗后

4.31±0.16

1.65±0.18

34.07±2.89

2.81±0.52

t(治疗后)


16.8875

8.7879

9.7457

10.5179

P(治疗后)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TCD血液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显著,P0.05。

药物治疗是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主要治疗方案,或可在药物治疗后经改善脑循环水平后,纠正患者病症表现,但单药治疗效果或无法满足部分患者治疗需求。故在丁苯酞治疗基础上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可在丁苯酞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小板聚集效果基础上,由养血清脑颗粒经抑制患者血管内皮素水平、维护血管内皮功能后,综合提升患者脑循环供血水平,维持大脑正常血运供给后,缓解慢性脑缺血症状[2-3]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效果显著,可在纠正患者大脑动脉TCD血流速度同时,积极改善周身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供血不足,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 郭利民.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67-68.

[2] 曾勋枝,陈学林. 丁苯酞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9,23(11):52-54.

[3] 袁伟博. 丁苯酞用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2):1848-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