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来论证“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是对经典著作与教材论证方式的一种新的补充与展开,是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式。在资本逐利本性与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资本有机构成具备不断提高必然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会使得资本家停止生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代表的生产力,只有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容纳,共产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将不可避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不平衡性会造成在一段时间内资本家有利可图、无产阶级的联合松散、反抗趋于缓和的局面,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与共产主义胜利的长期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 资本有机构成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也是本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从原著及教材的论证方式看,其主要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的论证。这样的论证方式是一种“抽象—抽象”的论证,是需要抽象力来理解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内容。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将其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个具体的体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该问题的论证力进一步凸显。这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韦正翔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就涉及到资本的有机构成与资本主义的命运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原著与马原理教材论证方式的梳理,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性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为该问题的论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马恩原著及马原理教材的论证方式考察
“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一个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43)。一般被概括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或“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为了不必要的误解,以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分中需要的篇幅,本文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两个方面来论证“两个必然”的。他们论证这一问题时指出:“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1](P37);资产阶级“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P43)。此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部分开始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论证“两个必然”。他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2](P874)后来,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正式表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概念,并用其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命运[3](P551-567)。
综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的论证。这一论证是一种“具体—抽象—抽象”的论证方式,给人造成某种“先验”的感觉。正如马克思所说:“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2](P22)所以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
高校现行的马原理教材(2018修订版)对此问题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并通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来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来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4](P247-249)。马原理教材虽然具体细化了原著中的论据,但是并没有深入地揭示这些论据背后的原因。存在某种抽象地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的论证弊端。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出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P592)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主要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进行论证的。他说:“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1](P592)
现行的马原理教材对“两个决不会”的论证主要从: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决定其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4](P250-260)。这样三个方面来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并通过,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性来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4](P308-309)。教材的这一论证方式,承袭并细化了马克思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核心的论证思路。但是,其同样存在抽象的特点,有些地方还存在需要商榷之处。例如:以“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4](P250)作为论据,多少有经验主义归纳法的影子。过去的社会形态相对稳定并不足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对稳定性的必然性。
综合以上的考察,无论是原著还是教材都没有从资本有机构成的角度来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而主要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论证该问题。是一种“具体—抽象—抽象”的论证方式。事实上,资本有机构成是以上诸多论据的连接点,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分析可以完成从“抽象—具体”的论证路径转化。
二、资本有机构不断提高的历史必然性论证
资本有机构成是用来考察生产技术的发展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方面的一个概念。具体来说,资本有机构成指的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2](P707)。简单地说,就是由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技术构成。在具体的考察中可以通过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观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研究,得出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不断提高的结论。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本性是追逐更高的利润(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代言人的资本家(本文指的是产业资本家),逐利并是其进行资本活动的唯一目标。产业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润分配者,是研究资本逐利最为重要的依据。资本家在进行生产中受到自身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资本家只有通过两种方式来达成自己的利润目标:首先,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P366),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其次,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商品,就会实现一个额外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5](P199)。资本家要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的利润就必须使自身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即是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的提高,除了提高管理水平等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提高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的提高必然导致的结果又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的价值构成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例增加。因为先进的技术一方面会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高不变资本的比例。另外一方面,资本家运用到高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先进设备的采用方面的费用会增加,从而推高不变资本的比例。其次,先进机器的采用又会降低可变资本的比例。一方面,由于先进机器的采用,导致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也就是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情况。在工人的工资不变化的情况下,可变资本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减少。另外一方面,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必然使得劳动力在相互竞争中降低工资从而使可变资的比例减少。
(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是直线的,其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反制:一方面是技术的提高对生产资料的节约。大量先进技术的采用,可以使资本家在生产中节省原材料、厂房等不变资本的支出。从而使不变资本有时候存在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在某一生产周期内,技术与机器的价值随着生产的开展而下降。从而使不变资本的增加速度放缓。再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使可变资本呈相对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有时会出现减缓甚至是下降的局面。但是,这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反制性因素的作用是阶段性的。其不足以推翻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成本都较高的美国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据杨虎涛等人的研究:“1944—2016年间,美国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63.3%,年平均提高0.88%。”[6]事实上,决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可变资本不断下降的必然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由于机器的排挤就出现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相对过剩人口的量将会出现不断增加的必然性。其它因素并不足以抵消可变资本不断下降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具有历史必然性。
三、“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必然性论证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不变资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态势与趋势将会越发明显以及不断加快。其导致的结果有两个方面:
首先,资本家将会停止生产。因为,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断下降的趋势,意味着资本家的利润也会随着可变资本的不断减少而减少。当可变资本的减少不断的接近于零的时候,资本家的利润也将不断接近于零。这样,作为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家将会停止生产。一旦资本家停止生产,资本主义也就走向了灭亡。韦正翔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也指出了这一点:“可变资本接近于零,意味着利润接近于零。当产业资本家赚不到钱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再投资了”[7](P302)。
其次,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不可避免。由于可变资本下降的趋势不可避免,就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当这个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到达一定量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就将是不可避免的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给资本家带来了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从而加剧无产阶级的苦难。大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之间为了工作相互竞争,既压低了本阶级的劳动力价格又使自己处于更加残酷的受压榨的环境之中。其次,绝大部分的工人将失去工作机会。由于机器以及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进而使大量的工人失去工作的机会。据杨虎涛等所引的国外研究结论:“按麦肯锡的詹姆斯.马尼卡(James Manyika)等人的研究对美国2000个工作类别的考察也同样表明,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其中45%的工作”[6]。今后,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排挤工人工作岗位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这样,作为只有依靠他人提供生产资料才能进行生产进而养活自己的工人,就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将不可避免了。
(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论证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那么资本主义灭亡后,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才能够容纳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呢?如果继续采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一种资本主义代替另外一种资本主义的局面。剥夺了剥夺者的无产阶级将会成为新的剥夺者,并没有消灭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只是完成了生产资料在不同人之间的流转。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45)也就是说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建立一个生产资料联合起来的人共同占有的生产关系才能够解决。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将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工人将完成从“没有工作”到“不需要工作”的转变。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大量的工人将没有工作从而失去生存的权利。但是,在公有制的条件下,这些被机器或人工智能排挤出来的工人,将有权占有机器与人工智能创造的物质财富,从而获得生存的权利以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才能够容纳,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主要表现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就必然要取得胜利。
(三)对“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论证
要论证“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就需要论证资本主义在一段时间内得以存在的必然性。从逻辑上,资本主义暂时不会灭亡也就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暂时不会出现。所以,对资本主义存在的长期性论证就成了“两个决不会”论证的核心。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还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基础。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不平衡性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国范围内各资本家之间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幅度的差异性;另外一方面,各国之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基础上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不平衡性导致的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资本家还有利益可图,不会停止生产。如前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以使资本家获得两个方面的益处:一方面是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另外一方面是在与其他资本家竞争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们明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最终结果将会使自身的利润趋近于零,却依然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根本原因。
其次,无产阶级的联合处于分散状态。无产阶级反抗的力量在于联合。整个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来源。所以,《共产党宣言》才要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P66)但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不平衡性使这种联合暂时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一方面,一国内部,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家工厂里的工人,会从自己资本家那里分享到部分超额剩余价值,从而间接地参与到对其他工人的剥削中;另外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国家的工人会获得他们资本家分享出来的一部分超额剩余价值,从而在利益上与其他国家的工人处于相对对立的状态。这就使得目前还难以形成广泛的无产阶级的联合。
与此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平衡性因素之外,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本身在一定时间内也会相对地提高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会导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少,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进而使得工人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这也是当前阶级对抗相对缓和的一个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具有较长时间存在的必然性,也就导致了共产主义胜利的长期性。这也就是“两个决不会”的必然性。但是这个必然性的临界点是:全世界资本有机构成达到一个相对的平均水平,以及可变资本不断的趋近于零的时候。所以,“两个必然”的必然性也是无需怀疑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杨虎涛,冯鹏程.技术—经济范式演进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基于美国1944—2016年历史数据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6).
韦正翔.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鲁凤龙(1981—),哲学硕士,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