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第一小学 325025
【摘要】
班级奖励制度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优秀班集体。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保证班级奖励制度的层级性、奖励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因人而异设奖,使班级奖励始终具备新鲜感,这样才能让制度真正作用于学生,发挥长期的效力。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奖励;层级性;多样化;因人而异
【正文】
目前各小学各班级普遍存在奖励制度单一、奖励方法鲜少变动、奖励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情况。那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奖励的“保鲜”?笔者根据这几年在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一些想法和各位同行作探讨和交流:
一、保证奖励制度的层级性
大多数的班级一至六年级的奖励制度都是同一个,几乎没有调整和改变。若小学六年都用一个奖励制度,学生难免失去新鲜感,难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状况、学情不同,应当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或调整奖励制度。
(1)贴纸积累制。一年级的孩子,直观思维已得到较好的发展,加减法运算在慢慢学习中。此时需采用更直观形象的评价机制。如制作班级光荣榜,上面印有每位孩子的姓名,根据学生行为加减星星。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捆绑评价,这就意味着谁得一颗星星,该小组就得一颗星星,从而加强集体意识。还可以“变式”,创设更有趣的情境,如若班级中队名称为毛毛虫中队,可以融合班级文化,把星星贴纸改为毛毛虫贴纸。贴纸非常适用于这一阶段的小朋友,他们保管物品的能力远不及中高段的学生,卡券类容易丢失。展示出来的贴纸慢慢形成直观可感的条状,呈现你追我赶的架势,对一年级学生激励效果明显。此时也不适合过多地细化学生的行为目标,目标越细化,每个目标效果受力就越小。应当根据班情抓主要目标,如发现卫生习惯特别不好的,可以特别针对卫生加减星星,强化目标行为,过一段时间再抓其他行为习惯,有主有次,循序渐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贴纸得数分发相应的物质奖励。对一年级的孩子,零食奖励效果更突出。
(2)发卡制。二年级的孩子对十位制的运算已非常熟练,物品保管能力也加强了一些。此时采用简单的发卡制就比较合适了,最好增加一点游戏化的升级体验。如10张绿卡换1张红卡,10张红卡换1张心愿卡,学生在心愿榜单上选取心愿。再讲究一些的,根据班级文化创设情境,如锦鲤中队班里10张锦鲤黄卡换1张锦鲤红卡,10张锦鲤红卡换1张锦鲤彩卡,学生凭借彩卡张数换取礼品。此时,对于学生要达成的目标行为,教师可以适当细化,罗列出所有的目标行为,告知学生若出现以上行为就会给他们分发奖励。在卡片兑换最终的奖励环节,可以增加趣味性,如设立刮刮卡中奖活动。刺激愉悦的游戏体验,会进一步推动学生做出更多积极的行为来赢得奖励。
(3)虚拟货币制。经过二年级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货币,此时可以设立班级虚拟流通货币。如结合班级文化制定“毛毛虫变蝴蝶”奖励机制,细化目标行为,不同的目标行为对应不同数额的货币金额。在礼物兑换环节,教师可设置礼物超市,学生凭自己努力所得的货币来购买物品。此评价机制,既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巩固学生数学所学,还启蒙和培养学生的“钱商”,可谓一举多得。
(4)虚拟货币+卡券制。四年级的学生对班级里三年级时使用的评价制度已非常熟悉,且对精神奖励的需求逐渐高于低段。此时又可以适当调整,来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如对“货币”上的图案进行改变。再如改变礼物兑换形式,从原来的礼品购买活动改成奖品抽奖活动、物品拍卖活动等,不断变换花样,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再升级,适当增加精神奖励的占比,设立权利卡券如合照卡、点播卡、免罚卡等。卡券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班情来定。不同金额的货币可以兑换各种不同的权利卡券。其中万能卡权利最大,涵盖其他权利卡券的所有权利,限一学期内用完。
量化积分制。五、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远高于中低段,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已增强许多,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青春期的到来,他们渴望得到更多集体的关注和认同。班主任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锻炼自己,实现自我管理。细致的量化积分评价方式就很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操作时,早读小老师负责学生准时情况登记,组长负责作业情况登记,眼操管理员负责眼操情况登记……再由一位班干部对每周的积分进行汇总,公布评价结果,作一周小结,发放奖励。与中低段不同的是,高段要淡化物质奖励,游戏化的体验也适当减少。在奖励方面更偏向精神奖励如喜报、奖状、书籍等,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奖励方式的多样化
再有效的奖励机制,时间久了都可能使学生产生疲劳。因此,在实施奖励方式上班主任应做到方法多样化。尽量采取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书面表扬与行动奖励相融合等方法。如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打表扬电话,与家长分享孩子的进步。让有进步的学生,在集会列队或放学排队时站在最前面,享受因努力而获得的荣耀感。给进步特别大的学生写一封表扬信,让其享受因努力而获得的特殊感。给有进步的学生权利,让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午餐时点播喜欢的故事,享受因努力而获得的自由感。班级若获得本周流动红旗,对全班学生实行下周一“无作业日”的奖励或在班会上奖励一起听一个故事、玩一个游戏等,享受合作共赢的成功感。 奖励方式的多样化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积极地融入班级。
因人而异设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再合理的奖励制度,也不能保证对所有的学生都有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多时候,班主任制定的奖励制度要求过高,完成难度过大,会使一部分问题生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在他们眼中,奖品就是专门给那些优等生准备的。因得不到期望的奖赏,他们就会直接放弃努力。所以,在制定奖励制度时,班主任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学习吃力、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给他们一些优惠政策,让其也尝到获奖的成功与快乐。比如,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本周能按时交作业者,可以当下周的收查作业组长;对于书写潦草者,作业有三次“优”就可以当一天教师助手;对于行为习惯差者,只要在本周内没有扣分现象,可以当一天的值日班长;对于自制力差,站队不安稳者,只要本周内不被体育委员点名,即可获得下周当小队长的资格;对于卫生习惯差的学生,只要一周内保洁进步者,可做室内卫生监督员一星期……实践证明,这种带有优惠政策的奖励措施,不但对“问题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也不小。
任何奖励制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局限性,小学班主任们要通过不断努力,根据学生的需求,积极探寻和调整奖励制度,使奖励制度持久保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群英.浅谈班级评价的高效性和长效性[J].教师·下,2010,(04)
[2]奚树良 欧阳云. 班级评价机制的构建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024)
[3]茹茉莉.开学三十日[M].宁波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