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

刘建平

四川省邻水县牟家镇中心小学 四川 邻水 638500

摘要】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自信心不强和学习兴趣不高等有关。为了提高学困生转化效率,接下来本文从加强基础教学,转变学习观念;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研究学习,锻炼学生思维等三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以期为相关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帮扶转化策略

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前者更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关注,这是因为学困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且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不强,很难跟得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想高效地转化学困生,很有必要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转化方法,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探讨学困生转化的做法。

1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让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变为解释和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自身价值观、思维能力等等[1]。当前阶段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的问题,但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长身体的阶段,低年级学生刚开始精力学习时仍然保持爱玩的心态,因此很难快速适应规律性就表情的训练。但进入高年级后部分学生逐步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毫无用处,因此在学习中始终处于敷衍状态,最终沦为后进生。

1.2学生自信心不强

部分学困生长期被同学和教师遗忘,自卑心理较强,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学好数学学科,不够信任教师,又或者对教师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很少主动与教师请教。加之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屡战屡败,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枯燥乏味感,情绪十分低落,且心理相当脆弱,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很难引起他人注意。

1.3学习兴趣不高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其最好的老师,但学困生无法学好数学学科一定程度上与其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2]。一方面,学困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强的受挫感,尤其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以考试成绩为主,这无疑让学生产生失落和自卑感。另一方面,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理性思考之外还要性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不少学生无法适应数学学科的学习。

2 小学数学学困生帮扶转化策略

针对上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教师要想高效转换学困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基础教学,转变学习观念

学困生出现的原因与没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未深入且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学习过程这产生为难情绪,这些问题都是学困生学习数学学科是遇到的难题[3]。为此,教师应在转化学困生时意识到应从帮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着手,及时帮助其修补基础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数学学科的乐趣,从而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以教学“分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立足基础的知识,让学困生掌握分数乘法运算的算理,了解分母和分母相乘、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的规律。由于学困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一内容的开展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学困生总结分数有关的概念,并引导学困生体会整数运算和运算规则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理解。此外,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笔者进一步帮助学困生梳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帮助学困生夯实基础。

2.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重要,更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试着制定有效的培养计划[4]。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严格劝导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和课后的必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教学《小数乘法》为例,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内容。由于学困生自学能力不强,因此笔者给学生安排的是比较简单的任务,之后在课堂记笔记和课后预习时同样给学生简单的任务,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潜移默化地让学困生向中等生和优秀生转化。

2.3研究学习,锻炼学生思维

自主发现知识是学习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且这个过程中理解更为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的联系、规律和性质。然而现如今让仍然有不少学困生懒得动手动脑思考,但教师可借助研究学习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手脑并用地思考数学问题[5]。因此,笔者在转化学困生时借助研究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困生转化效率。以教学《圆柱的体积》为例,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笔者开展了猜想活动,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体积。这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可能是底面积和高的乘积。在此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准备了所需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并验证。这时,各个小组的学生均积极动手,有的小组将把圆柱体放到水里后计算其上升的体积,同学们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上述环节中学困生主动参与并积极表达自身想法,这个过程中学困生的学习水平相应的提高,实现高效转化的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更新授课方法和知识结构,通过学困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多照顾和关爱,拉近师生距离,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地目标,高效地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 吴华艳.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4).

  2. 罗旭峰.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中华少年, 2019(4):46-46.

  3. 孟香莲.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J]. 新课程(教研版), 2019(8):44-45.

  4. 文贻华.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原因及转化策略[J]. 读与写(教师), 2020(4):159-159.

  5. 黄彦文.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 甘肃教育, 2019(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