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探析

张友斌

华润武钢总医院 湖北武汉 4 2 30080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策略。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180例均筛选产生于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视收治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90例、研究组90例,前者行常规微生物检验,后者以质量控制模式开展微生物检验,两组均根据各自检验结果进行对症治疗,比较两组微生物检验结果及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致病菌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致病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检出率组间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致病菌总检出对照组率34.44%与研究组81.11%存在明显差距(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5.56%(77/90)落于研究组97.78%(88/90)之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强化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有助于在明确致病菌的基础上开展对症治疗,从而让治疗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策略;致病菌检出率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诊断感染性疾病及其治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明确致病菌的有效手段,而致病菌的检出还能及时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但微生物检验过程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可能出现检验结果的误差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对微生物检验加强质量控制不仅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有的放矢地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我院为探讨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质量控制策略,以收治的18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对象开展本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资料

本研究所选对象180例均为我院收治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期间的呼吸道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诊断,排除病案资料不全者、精神疾病患者、语言沟通障碍及视听障碍者。视收治时间先后将1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90例(收治于2020年4月至当年9月)、研究组90例(收治于2020年10月至次年3月)。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48例和42例,年龄14至46岁,均龄(30.2±1.5)岁;研究组组男女患者分别为47例和43例,年龄15至45岁,均龄(29.8±1.6)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别不大(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微生物检验遵循“标本采集→保存→送检→镜检→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常规流程,常规消毒相关物品及医院内部环境,整个检验过程中不开展质量控制。

研究组以质量控制模式开展微生物检验,对检验环境、检验仪器、检验流程、人员及标本管理、检验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各维度强化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室的消毒灭菌、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并加以考核。检验人员考核不合格不得上岗,检验操作严格执行微生物检验流程及要求,规范操作。根据两组微生物检验结果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致病菌检出率及其治疗效果。

评价及判定标准分为显效(经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无不适感,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有效(经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病情好转)、无效(经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总有效率的求解为显效率与有效率相加得出[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本研究所涉数据,用(`x±s)表示患者均龄等计量资料, 以t检验;用%表示病菌检出率等计数资料,以x2检验,再检验P值,P<0.05和P>0.05分别表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比,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致病菌检出率及致病菌总检出率组间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比[n(%)]

致病菌分类

对照组(n=90)

研究组(n=90)

P

金黄色葡萄球菌

4(4.44)

4(4.44)

P>0.05

肺炎支原体

1(1.11)

7(7.78)

P<0.05

肺炎衣原体

2(2.22)

8(8.89)

肺炎链球菌

13(14.44)

23(25.56)

铜绿假单胞菌

0(0.00)

4(4.44)

流感嗜血杆菌

9(10.00)

19(21.11)

军团菌

2(2.22)

8(8.89)

总检出率

31(34.44)

73(81.11)

2.2两组对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落于研究组之后,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对症治疗效果对比【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90

35(38.89)

42(46.67)

13(14.44)

85.56(77)

研究组

90

52(57.78)

36(40.00)

2(2.22)

97.78(88)

x2





7.619

P





P<0.05

3 讨论

由于感染而引发的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这就有必要应用微生物检验法来尽快查找出引发疾病的感染因素,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对症治疗。通过微生物检验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获知感染原因,再针对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不同细菌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指导依据,使易感人群得到有效治疗。但微生物检验质量因受检验环境、检验仪器、检验人员、操作流程等多种因素干扰而影响致病菌的有效检出,对患者治疗时机有贻误的可能,因此必须运用质量控制策略来强化微生物检验质量[2]

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采用以下质量控制策略来提升微生物检验质量:一是在现有微生物检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人员分工,各司其职,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借助监管和考核评估机制对室内消毒灭菌环境、温湿度、检验仪器运行状态、检验人员操作规范等指标进行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3]。二是对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检验人员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整个检验过程规范操作,严格执行微生物检验流程及要求,同时强化其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培训,以降低检验误差。三是对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标本采集前护理人员应对情绪不良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以免因不良情绪而对标本质量造成影响,尽量在受检者心理状态稳定良好情况下采集标本,并按要求验收样本,不合格样本及时处理[4]。同时加强检验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等管理,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培养基的使用应处于无菌环境下,确保其达到微生物检验的要求,以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应及时核对和检查检验结果,一方面要核对受检者信息,确保信息与检验结果的匹配,另一方面还应对比当前检验结果与近期检验结果,以便科学分析检验质量,并妥善保存检验后的标本,以便后期复查及核对。通过质量控制策略的实施,研究组致病菌检出率及临床疗效均领先于未实施质量控制仅应按常规流程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对照组,各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强化质量控制策略来开展微生物检验,能有效提升微生物检验质量,对临床诊断及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平, 熊海娜, 余小腾.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009(011):96-98.

[2]王娟.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30):99-100.

[3]李曼, 朱金伍, 鹿麟[2],等.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控制研究[J].名医,2019,(002):160.

[4]李国强, 范吕燕. 微生物检验在医院应用中的质量控制[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9,027(0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