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2
/ 2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侯丹

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 637400

摘要:目的: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院共计收治7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照摸球法将本研究分析对象分为对照组(n=39)和实验组(n=39),其中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后者则采取协同护理模式。采取不同护理方法后,比较本研究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CL-90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实验组SCL-90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协同护理模式运用效果良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

关键词:协同护理模式;心内科护理;护理质量

引言

心内科疾病是一组以心脏异常为主的系统疾病,是目前全球居民的主要致死原因。心内科住院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通常具有病情重、病程长等特点,其发病率与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心内科住院患者容易出现各类合并症及心理问题。因此,患者在心内科住院期间的护理非常重要。协同护理服务遵循“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以安全为保障,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及指导,为患者提供极具人性化的护理方式。有研究显示,协同护理服务能调节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我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对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监督下进行,纳入78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其中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19~74岁,平均年龄为42.42±5.30岁;39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年龄为43.52±5.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做对比。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均符合心血管内科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愿配合研究者;②存在沟通及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构建协同关系:护理人员主动、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掌握患者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健康知识知晓率、自我容量管理态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对于焦虑、不安情绪者给予必要心理疏导,以增进护患间的了解程度及信任感,以此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宣讲协同护理干预模式的优势、具体操作方法,积极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协同护理干预。健康知识宣教:为保证患者有效参与协同护理,提高患者对CHF的认知程度,护理团队在日常护理中定期向患者及家属进行CHF知识辅导、自我容量管理指导及CCM方法指导。由于CHF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其对新知识的接收、掌握能力较差,因此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宣传手册、多媒体、病友言传身教等)进行指导,在宣教时需要根据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重点介绍CHF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事项等内容。自我护理指导:治疗期间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血压、脉搏测量方法以及如何测量尿量、体重,可向患者进行示范,耐心讲解每项指标的合理数据区间及数据变化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直到患者及家属准确掌握为止,叮嘱患者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指导患者识别心力衰竭症状加重表现,如:心悸、气促、下肢水肿等,并指导患者如何通过颈静脉、周围静脉充盈程度来评估血容量情况,若静脉出现塌陷,则表明自身血容量不足,此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休克,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加速补液治疗,并注意保暖,30min测量血压1次;若患者血容量过高,则要尽快减轻患者心脏负荷,给予服用小剂量利尿剂,以此维持血容量平衡。

1.3观察指标

情绪障碍: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观察对象舒适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给予评价;采取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观察对象舒适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给予评价。护理满意度:由本科室针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设计“协同护理对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效果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向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发放调查表,然后计算出总分,总分的高低表示患者病情的轻重,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61809d48987f9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

护理前,经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61809d48987f9_html_75b2a5963d051e9f.png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61809d48987f9_html_3365f61a0e006b1b.png

2.3对比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结果

入院时,SCL-90量表各维度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实验组各因子及其总分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61809d48987f9_html_8d2c11ef92976da0.png

3讨论

心内科疾病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其病因复杂,患者长期面临病痛的折磨,造成不良情绪滋生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是护理改革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后,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有所下降,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分析其原因为:在协同护理模式下,团队人员通过心理护理、系统评估与指导,能够及早地识别患者的不良情绪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为其情绪宣泄提供一个契机,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协同护理服务可以有效地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对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缓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协同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协同护理模式通过实际行动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怀,为患者带来心理的慰藉、精神的关照以及行为的引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疾病治疗中实施协同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容量管理效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扣珍,赵影飞,孙爱娟.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9):161-162.

[2]闫慧娟.探究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53.

[3]金杨杨,任爱兰.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72-73.

[4]罗娇.心内科护理开展协同护理的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9):68-69.

[5]郭晓雅.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探索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