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 322200
【内容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关键词】 生活化 探究 务实 开放
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一、借助生活经验创设探究型课堂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生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举出多种实物。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把他们设计成圆形呢?学生讲出了许多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进窨井里;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课至此,教师已经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提炼,接着再引出学习内容“圆的认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导入,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明确,兴趣自然产生。
可见,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二、模拟生活情境建立务实型课堂
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时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出示一捆书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批课外书,想分给同学们,你觉的应该怎样分?”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 ,归纳出分时要思考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样分?接着教师补充:“这批书一共有80本,班里共有4个小组,怎么分?”学生提出解决方案80÷4=20(本),每个小组20本。看似问题已经解决,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班级中的4个小组人数不等,第1小组和第2小组都是10人,第3小组11人,第4小组9人,你认为上面的分法还合理吗?这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让他们再次思考。于是纷纷提出:“按小组平均分不合理,必须按各小组人数的多少分。”于是学生提出了许多方法,可以用总本数除以总人数,再分别乘各组的人数;也可以先算每组人数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本数乘几分之几,等等。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指出这种按每份数大小分配的实际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
像这样,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生活中引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就会学的主动,从而喜爱数学。
三、拓展课程资源共创开放型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在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己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里,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者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教师要充分拓展课程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无穷的生活实情中,让学生在开放中学习,在活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有价值,兴趣很浓。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接着让他们交流解法、拓展思路,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课堂上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生活化课堂教学,能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既能落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小蔓,朱曦.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