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定位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分析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定位问题

鲁加升

厦门 邮编 361005

[摘要]从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大阔斧的改革行动不难看出,我国在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认识,并逐渐深入发展。对教育理论的思考与探究更趋向抽象方面的教育理论体系,需提出全新的教育研究方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解决认识定位问题,为教育理论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教育理论;研究分析;认识定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用主义对教育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理论体系自身的结构与发展,致使当代教育理论存在危机。为改变当下教育理论困境,有必要更新认识思路,以全新的认识定位对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基于理论自身结构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对教育理论体系本身进行研究。

一、不同教育理论构建模式与认识定位

(一)经验理论模式

经验理论模式基于教育实践,此模式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其认识定位是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从古至今多数教育家研究的教育理论都基于实践,教育思想的形成源于自身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整理与归纳升华为教育方法与原则。可见,很多古代经典教育理论都具有叙述性与指导性,是对教育经验概括总结的产物。

(二)心理教育理论

此教育理论起到了指导人们认识教育现象、分析教育规律的作用,但属于教育认识的初级产物。在人们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教育理论的构建模式发生了变化,心理理论教育理论模式得以诞生,从而使教育理论研究的认识定位从以往的实践性经验转变为心理现象与规律方面[1]

(三)相关学科教育理论

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相关学科教育理论模式随之诞生,将一些科学理论、方法论引入其中,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等理论随之诞生,教育理论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相关学科理论建立在相关学科之上[2]

二、构建教育理论的思路

(一)重视教育理论自身建设,突出教育理论研究本身对教育研究的价值

自我国早期教育研究开始便对教育予以了治国安邦的厚望,追溯到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研究中。基于对教育目标的希冀,在教育研究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在教育实施过程的细节之处,过多考虑了教育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理论难以区分出思维与经验、具体与抽象、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教育理论中涵盖了众多内容。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应性,二者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这里所指的统一不限于任何理论都来自实践,为实践提供服务,是因为理论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实践,并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里所说的对立是因为理论的形成,通常不依赖于实践,多数情况与一些实践活动相对立。在对立的关系下也可以发挥出对实践指导、调动的功能,在以往对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通常过分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对立性。理论并不是一种感性认识的产物,并不是对现象、实践的直接映射与总结,因此理论的形成要超越抽象思维与理论思维。从本质上分析来看理论思维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分析与掌握,应用理论思维形成的科学理论能够将事物内部本质关系反应出来,是人们的认识超越实践,对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实的总结得出客观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脱离现实世界,并以此成为一种独立的事物,以此成为必须要适应的客观规律与现实世界形成对立的关系,这就是理论与实践对立的认识原理。考虑到对立性是客观存在的,单纯凭借思想的全力体现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现实本身要趋向思想。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研究教育理论,对教育理论形成全新的指导思想。当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要对已经形成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认识进行改善,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的统一对立关系,尊重教育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强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内在建设,将教育理论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一种根本学科,提升教育理论的价值[3]

(二)重视教育本身的理性特点,实现教育理论对实践的理性认识

理性是理论的基本特质之一,近年来教育理论体系的概念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教育学缺乏科学范畴体系与逻辑体系,概念尚未统一是阻碍教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我国当前教育理论发展情况来看,尚有不完善之处。我们常说的教育理论体系多数是基于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建立的,具体内容主要以上述五种教育现象的总结,难以将对教育过程的本质进行深入归纳总结,以及实践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内容体现了教育的不同形态,不仅展现了当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体现了教育的实际作用。综合反映了各项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各项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而各种联系的产生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同的要素,这是在进行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但从现有的教育理论来看,对这方面的研究极度匮乏。基于此,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不局限于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而是理清理论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把握教育的内在要素,才能理清教育过程与目标的逻辑关系,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基础对教育形态与现象进行理解分析。此外,对任何一本教材都要进行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区分,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追求狭义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应用教育概念。在进行具体表述时,教育的概念经常被调换。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会遵循两项原则:集体教育原则与个别教育原则,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原则。但两项原则中关于教育这一概念的解释与延伸并不相同。由此可见,当前教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认识

[4]

(三)加强教育本身的科学性,发挥出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自教育科学概念被提出后,相关研究领域尝试建立教育科学体系,教育界建立教育理论科学的意识愈发强烈。但当前教育理论依旧有待丰富与创新。在现实主义背景下,不支持任何抽象的思辨,不支持对事物本身内在联系与本质的探究,现实主义认为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实在性与确定性,认为科学的作用是对描述事实、经验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理清后,便可掌握规律。因此,实证主义只关注是什么的问题,不在意为什么的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实证主义的方法模式主要是对现实的归纳而非演绎。归纳法在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在于将事物与过程孤立来看,没有从整体角度分析内在联系,导致认识存在局限性。基于实证主义的教育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缺陷,是无法用抽象演绎的方式构建相关教育科学理论假设的,导致教育理论难以发挥出其原本对教育现象或实践的解释功能与指导功能。假设的形成与调整是基于科学理论出发,单纯凭借思想体现现实是远远不够的,现实本身要趋向思想。理论反映现实,现实趋向理论,符合任何一项科学理论。因此,在对教育理论科学性进行衡量时,也要基于这两项基本原则。教育理论要追赶并超越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水平,教育理论要实现科学化发展,必然要重视理论自身对实践起到的解释与指导这两项作用。从当前教育研究认识定位来看,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急需进一步落实。我国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常用的模式是通过对教育现状或教育经验的分析与总结,归纳出新的教育理论,其研究成果主要作用于对教育活动的规范与指导。在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假设,认识定位主要体现在告诉教师如何去做,而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将所有可以通过观察或感受到的教育现象及活动都整理归纳为理论,并被要求应用到教育体系中。进而产生这样的现象,不论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还是辅导、答疑如何进行,都被归纳到统一体系中。实际上,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将教育研究方式单纯的限定在几种归纳属性较为突出的方法之上,没能意识到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演绎方法,进而造成教育理论体系较为混乱[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理论是以理性的认识看待教育现象的结果,不只限定对教育现象的映射,有自身独立的规律。为深化教育研究需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加以区分,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领域学者逐渐改变以往对教育理论功能性的研究思路,而是转变为理性层次的教育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

[1]霍梓君. 浅析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认识误区[J]. 文教资料, 2019, 813(03):107-108.

[2]李小平, 孙清亮, 张琳,等. 5G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教育理论的延伸[J]. 现代教育技术, 2019, v.29;No.221(09):27-33.

[3]高维, 郝林玉.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J]. 基础教育, 2019, 16(1).

[4]郭绍青. “互联网+教育”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诉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5]孙东山, 左官春. 从目标过程化到过程目标化:论知识教育观的转变[J]. 高教探索, 2019, 000(01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