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6
摘要: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的传统建筑基本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千百年来,它沿着自己的方向稳步发展,在建立自己的建筑体系的同时,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受中国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它是中国古代工匠技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在新时期,随着城市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中国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正在衰落甚至濒临灭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书记指出,我们不应该建造奇怪的建筑。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体现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人们有归属感,在现代建筑中灵活运用传统建筑的建造手法和表现形式。这意味着对传统建筑技术的保护和传承,这是新时期建筑行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方法
1简要说明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主要构成及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由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组成,物质方面要素主要为营造工具、建筑所需材料、建筑构造等;非物质方面要素主要包括营造理念、建造流程、施工方法、风俗习惯和禁忌等,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主要载体为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建筑实例。我国相关研究起步时间稍晚,一直以来我们研究的重点都放在建筑外形、空间形态、建筑装饰及纹样等静态物质层面,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营造技艺上,也因此导致我国传统营造技艺日渐衰退。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深入认识,才了解到此项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现状并不乐观,首先相关的文献记载不多,同时技艺的传承都采取言传身教,师徒或是家族传承等单一传承方法;其次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很多传统匠人纷纷转行,且无人愿意对其技艺进行传承;同时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大力冲击对我国传统的建筑体系造成的了严重影响,导致传统营造技术逐渐退出了建筑舞台;最后社会对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关注度不够,不具备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保护和传承有效策略
2.1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深入的挖掘、记录和宣传
开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需要明确此项工作的主体。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等需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能够组成专业的部门,深入挖掘和调查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造就了多样化的本地建筑和传统营造技术。但是在特定区域内,由于受到当地集中较为突出的因素影响,传统建筑及建筑营造技艺又具有某些共性,并且具备传承较为稳定的特点。因此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记录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程,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合理划分,然后根据划分结果进行分别调查和记录,这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有利于清晰的了解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脉络。目前,学者会以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和地貌地形等为划分基础研究传统建筑特征。例如对山东地区进行调查,以建筑的典型特征将本地区的建筑划分为鲁中山区石头房区域、鲁南山区石头房区域、博山民居区域、黄河滩土坯房区域、鲁西南土坯房区域、胶东丘陵石头房区域、滨海石头房区域、胶东海草房区域等,然后逐步对山东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调查和分析。
新时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记录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模型和影像方法外,还可以利用三维立体动画、虚拟技术等,能够尽可能形象、完备的进行记录。记录不同的传统营造技术可以应用适合的记录方法。例如记录建筑的外形形态和构造方法时,适合采用文字、图纸、模型和影像等办法;记录传统营造的工具和材料时,最好使用文字和影像方法;记录建筑营造的流程、步骤和施工过程时,则最好使用影像结合三维立体动画和虚拟技术等方法。
开展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记录工作必须要和宣传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利用宣传让大众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技术和艺术方面的实际价值,能够逐步提升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能够产生文化共鸣,继而可以提升社会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和作用。主要的宣传途径包括:在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公园中加入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展示活动,展示相关的影像材料、三维立体动画和实体模型,能够让大众进行体验,从而对此项技艺有形象化的了解;利用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杂质、网络等进行宣传,可以利用专栏进行详细介绍,可以让人们了解技艺传承人的故事和趣事;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非物质遗产相关课程,其中包含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例如官式建筑故宫,以及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蒙古包、晋中大院、福建民居、傣家竹楼等内容;还可以组织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兴趣活动班、培训班或是俱乐部等,能够扩大影响,增加民众了解度。
2.2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创新发展
传统技艺的传承通常是师徒或是家族传承,这具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先进社会传统技艺并不受到重视,因此年轻一代不愿意传承技艺,导致技艺无人可传。国家层面需要进行大力扶持,一方面需要利用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对传承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开办培训班,邀请传统匠人作为讲师,进行集中授课;还可以和古建筑单位进行合作,能够将修复工程作为实践基地,确保学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匠人”。
单独采取静态保护效果不够,必须要大力推广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应用,提升市场应用力度,才能使其融入到新时期的建筑行业中并逐步进行改良。新时期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加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因此各地积极对建筑遗产进行修缮和保护。同时社会范围内的传统建筑项目不断增加,例如各种仿古商业街、小型文博建筑、仿古装饰等,这些都需要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完成,使具备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匠人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要加强对技艺工匠进行培训,能够使其具备文物保护意识,能够在对文物进行维修的时候尽量减少对其产生的破坏。同时国家要对建筑工程项目中传统工匠的数量进行明确规定,将其作为评定古建单位资质的一项标准。在修复过程中,可以加入现代化的材料,但是施工步骤必须沿用传统工艺,能够确保修旧如旧。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也需要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设计中,能够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结束语
在我国文化遗产中,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对于保护和修缮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能够积极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技艺和文化财富,使其融入到现代化建筑发展中,充分表现出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上进.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9):3967.
[2]吴晓蕾.保护千年古都建筑风貌,传承传统营造技艺绝活———北京市古建修缮技艺传承问题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8,138(1):9-13.
[3]吴晓蕾.关于传承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建议[J].古建园林技术,2018,(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