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雷尼替丁、泮托拉唑治疗浅表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比较研究雷尼替丁、泮托拉唑治疗浅表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王林海

哈尔滨市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对比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用药治疗中,雷尼替丁与泮托拉唑两种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1月本中心收治的浅表性胃炎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41例,A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B组给予泮托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B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A组80.49%,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低于A组24.3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浅表性胃炎治疗时,雷尼替丁、泮托拉唑两种药物均能发挥较好效果,泮托拉唑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雷尼替丁;泮托拉唑;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

浅表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发病率较高,幽门螺旋杆菌为致病主因,胆汁反流、喝浓咖啡、嗜酒等也可引发该病,患者常伴随不同程度消化不良、恶心、泛酸、胃痛等。该病在临床初期,并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深入发展,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还可引发胃腺体萎缩,为患者健康带来威胁[1]。雷尼替丁与泮托拉唑都是该病症临床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其中:雷尼替丁属于强效组胺受体抗结剂,能够通过作用于组胺以达到降低胃酸分泌和胃酶活性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恢复;泮托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强,能够增大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本次研究主要对两种药物在此类病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究,现做如下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1月本中心收治的82例浅表性胃炎展开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A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0-78岁,平均(49.22±4.65)岁,病程1-8年,平均(4.51±0.86)年;B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1-78岁,平均(49.56±4.75)岁,病程1-8年,平均(4.62±0.84)年。两组患者比较,P>0.05,可比。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胃镜检查,均为浅表性胃炎;(2)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内标准;(3)实验室检查,幽门螺杆菌为阳性;(4)患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近三月大量使用抗生素;(2)对研究所用药有过敏史;(3)合并慢性肠道炎、消化道溃疡;(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方法

A组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一次1粒(0.15g),一日两次。

B组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早餐前服1粒(40mg),一日一次。

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戒烟酒、控制食盐的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烟熏、油炸、腌制、生冷等对胃黏膜刺激性食物。

1.3观察指标与临床评价标准

  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经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均完全消失,且经相关检查后发现,各项炎症基本消失、炎症指标趋于正常,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经过相关检查发现,炎症明显改善,炎症指标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状况。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2.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用药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以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上述诸项发生例数之和/该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分析患者资料,%以61727ef902882_html_2b151953ac58d229.gif ²验证,61727ef902882_html_4dd445687eb72762.gif ±s以t值验证,当P<0.05,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A组与B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B组

41

16(39.02)

23(56.1)

2(4.88)

39(95.12)

A组

41

14(34.15)

19(46.34)

8(19.51)

33(80.49)

61727ef902882_html_2b151953ac58d229.gif ²




4.100

P




0.043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B组41例患者中,恶心呕吐2例,占比4.88%,食欲不振1例,占比2.4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32%(3/41);A组中,恶心呕吐3例,占比7.32%,腹痛腹胀2例,占比4.88%,食欲不振3例,占比7.32%,乏力2例,占比4.88%,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4.39%,两组对比,61727ef902882_html_2b151953ac58d229.gif ²=4.479,P=0.034,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冷饮、水果催熟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浅表性胃炎发生率明显上升。作为慢性黏膜浅表性炎症,为慢性胃炎最常见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有50左右患者为浅表性胃炎。该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常被人们忽视,使疾病逐渐发展,导致恶心、乏力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2]。雷尼替丁为浅黄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涩,易潮解,为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生成,侧面减轻胃酸分泌,降低胃酶活性[3]。泮托拉唑为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胃壁细胞氢离子和小管内钾离子交换为胃酸分泌最后一步,泮托拉唑可选择性用于胃壁细胞内质子泵,抑制胃壁细胞活性,将胃酸分泌最后一环切断,减少胃酸分泌,以此达到缓解浅表性胃炎的目的。两种药物均能抑制胃酸,缓解浅表性胃炎,相比于雷尼替丁,泮托拉唑直接作用于胃壁细胞,起效更快。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A组80.49%,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低于A组24.39%,差异有显著性(P<0.05)。可见,在浅表性胃炎治疗时,雷尼替丁、泮托拉唑均有显著疗效,泮托拉唑疗效更明显,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雷尼替丁、泮托拉唑均为浅表性胃炎常用药物,均能取得不错疗效,但泮托拉唑效果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颖,许文侠,黄彩群,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菌群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0,42(14):1496-1499,1503.

[2]刘梁英,万晓强,石钢,等.阿拉坦五味丸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1):83-86.

[3]闫小妮,刘瑜佳,李红霞,等.复方乌贝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镜像指标、血清EGF、GAS、SS和Hp阴转率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