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区魏荣名师工作室
摘要:《彩云追月》,是任光先生所作的经典民乐作品,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风格轻快独特,一直以来被尊为是广东民间音乐风格的代表。本文旨在对《彩云追月》与广东音乐的历史渊源进行探讨。
关键词:彩云追月;任光;广东音乐
经典民乐作品《彩云追月》以其轻快明亮的节奏描述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月影缱绻彩云追”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在现代流行唱片中广受追崇,并被广泛认为是广东民乐的著名曲目。一些学者曾撰文认为《彩云追月》最早见于清代,是著名的粤音曲谱。笔者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民乐作品也十分喜爱,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不少疑惑,很多权威的音乐著作,如汪毓和先生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袁静芳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江明淳先生编著的《中国民族音乐》;梁茂春、陈秉义先生编著的《中国音乐通史》等等,在其中的广东音乐部分,均未辑《彩云追月》这首作品,也并就该作品的进行相关描述。那么,这首经典民乐作品究竟是不是广东音乐呢?或者说这件作品与广东音乐有着何种渊源?笔者以为,学界仍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不揣浅陋就该问题进行撰述,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何为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是19世纪20年代初开始流行的器乐合奏音乐,属于中国传统器乐中丝竹乐的一种。由戏曲过场音乐、民歌以及民间器乐曲牌发展而成。最初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后又传至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逐渐成为近代地方民乐的重要类类属。广东音乐分为“硬弓组合”与“软弓组合”。其中,“硬弓组合”指的是早期乐队编制:二弦、提琴(类似大一些形制的板胡)、三弦、月琴、横萧,也称“五架头”。“软弓组合”又分为“三件头”和“五件头”,“三件头”指的是粤胡(广东高胡)、秦琴、扬琴。“五件头”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增加了洞箫和椰胡。代表作如《雨打芭蕉》、《鸟投林》;严老烈的《旱天雷》、《倒垂帘》;吕文成的《平湖秋月》、《步步高》等经典作品。
二、《彩云追月》的作者
《彩云追月》由近代作曲家任光于1935年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的“百代国乐队”所创作。任光生于越剧之乡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县),曾用笔名萌发。1919年,赴法国留学学习作曲。归国后,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音乐学家梁茂春先生在“百代国乐队”中指出:《彩云追月》是后期“百代国乐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只有4名演奏者参与录音:林之音、陈中、秦鹏章、黄贻钧。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任光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创作了一批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代表作有《打回老家去》《渔光曲》《新莲花落》《新凤阳歌》等40余首著名歌曲。
任光一生虽游学上海,并留学于法国,游历于越南等地,却未曾踏足广东。回溯其音乐道路,他受到的早期音乐影响是嵊州的地方戏曲越剧。因此,有人认为,任光受到的影响是“越剧”,而非“粤剧”,此“越”非彼“粤”。王安国先生编著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下册)》中指出,任光自幼深受家乡嵊县当地民间音乐的习染,十分熟悉越剧音调。任光在写《彩云追月》之前去了一趟香港。同一个时期,还写过一首歌曲叫《月光光》,填词是粤籍导演蔡楚生。这次香港之行对任光的影响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的史料挖掘和学术推进。
三、《彩云追月》的音乐性与广东音乐的音乐性区别
既然从史料上无法证实《彩云追月》与广东音乐的练习,那么从音乐本身去做考察,也是一个相对合理的途径。此曲风格轻快独特,描写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轻松写意。在创作上明显受到其留学经历的影响,其中运用了西洋作曲技巧,采取欧洲“探戈”舞曲节奏,并采用优美轻松的音调和乐器组成特点,匠心独运地改编出这首意境深邃、舒适优美、富有神韵的小型器乐合奏曲。全曲为带引子的并列三部曲式。1958年彭修文重新对该乐曲进行配器,作品仍采用原来的 ABC 并列三部曲式,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旋律。使之成为民族管弦乐队的最常用的版本。
乐曲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采用了“慢探戈”切分节奏作为固定节奏型,并将其速度放慢一倍,进而更加凸显节奏韵律。富有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上行旋律,笛子和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轻巧而又清晰的节奏,低音乐器独有的空旷音色,再现了一幅夜空画面。一问一答,乐器间应答式的对话仿佛就是云月的嬉戏,旋律忽上忽下,忽进忽退。顿搓感中带着一丝缠绵。纯朴的旋律、自由发展的乐思,与如梦如幻的夜色竞相呼应,让这首这首作品多了一份悠然自得。
纵观《彩云追月》这首作品,却难以找到明显的广东音乐的韵味。广东音乐华美光彩,乐观向上如《步步高》、《赛龙夺锦》等作品;旋律哀怨、悲切如与《双声恨》(又名《双星恨》),特别是粤乐中增加哀伤之情旋律最明显的“乙凡调”(演奏时“fa”为↑fa,“si”为↓si)等;在《彩云追月》这件作品中均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反而以明快轻巧引人入胜。至于演奏上,也很难找到广东音乐的常用手法特征,譬如加花、迭尾、冒头等,在各种演奏版本中基本上没有采用。由此可见,《彩云追月》这个曲子没有广东音乐的普遍特性。
综上所述,《彩云追月》这件器乐作品曲最初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广东音乐,其曲风特征和演奏技巧上均找不到广东音乐的痕迹。后来,在广东音乐辉煌时期,唱片工业顺势而为,《彩云追月》逐渐采用广东音乐组合的形式进行演奏,深入人心,逐渐地形成了这种“误解”。《彩云追月》最初为民族器乐合奏而创作,随着这件作品的广为流传,人们对其版本形式进行不断改编,先后出现了为器乐独奏曲、合唱曲等各种体裁形式。追溯《彩云追月》的创作过程,可视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作者采用了西方音乐在技巧,但在艺术神韵上能够恪守中国音乐文化之本,故而受到人们但广泛追崇。从这一点看,这件作品的成功对于当前民乐创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赵宋光.由潮州重三六、粤乐乙凡调切入的自然律位探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4).
[2]梁茂春.“百代国乐队”与四大名曲[J].音乐艺术,2015(2)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汪毓和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M]. -高等教育出版,2009.
[6]梁茂春、陈秉义编.中国音乐通史 [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7]王安国编.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下册)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