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 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94例患者为例,按抽签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经护理路径干预后MMSE评分(27.67±1.33)ADL评分(46.81±9.43)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23.10±1.89)ADL评分(38.45±9.28),而观察组NIHSS评分(5.63±3.86)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8.45±3.59),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的病症,主要发病群体为老年人,且该病症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对该病症的有效治疗和康复训练非常必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部高级神经中枢受损,导致患者运动、语言功能产生障碍,致使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下降。伴随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人们对该病症的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知,明确了康复训练对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康复护理对患者病症康复的重要性。临床护理路径是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利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在护理过程中寻找问题并改正,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更加规范,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且能够让患者得到安全、及时、足量的康复锻炼。因此临床护理路径更加人性化、精细化,让患者在康复训练方案的帮助下,达到提升上下肢能力、认知能力和机体协调能力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94例患者为例,按抽签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24:23。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25:22。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方法。观察组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为:(1)入院时护理:入院当天,核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并进行评估,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进行解答,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避开治疗和护理高峰期,为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时间,沟通时间以30min左右为宜。随时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加强用药指导和健康指导,确保用药合理性,加快病情的好转。(2)入院后1周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患病时间和康复时间较长,再加上患者易伴有后遗症,因此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不仅对疾病治疗和转归造成影响,且还会造成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对于这一情况,可采用动机性访谈方法进行护理,也就是在患病早期通过动机性访谈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让患者将心理的需求尽可能释放,护理人员再依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以此增加交谈护理干预效果。(2)入院后2周护理:以CT复查结果为依据评估患者的阶段性临床疗效和病情;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并严格把握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时间,告知患者以自身耐受度为标准,促进康复训练的顺利实施。(3)入院后3、4周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加强生活能力、吞咽功能方面的训练,如穿衣、如厕等。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肌肉痉挛现象,加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后续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病情尽快恢复。(4)出院后指导:为患者建立一个和谐、利于康复训练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患者的积极性。出院后定期采用微信和电话方式与患者保持联系,便于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科学健康的护理指导。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认知功能、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观察组经护理路径干预后MMSE评分(27.67±1.33)ADL评分(46.81±9.43)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23.10±1.89)ADL评分(38.45±9.28),而观察组NIHSS评分(5.63±3.86)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8.45±3.59),差异明显(P<0.05),如表1。
表1比较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下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
组别 | MMSE | NIHSS | ADL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47) | 20.98±1.65 | 27.67±1.33 | 15.41±3.57 | 5.63±3.86 | 28.77±9.47 | 46.81±9.43 |
对照组(n=47) | 21.08±1.63 | 23.10±1.89 | 15.95±3.48 | 8.45±3.59 | 27.66±9.33 | 38.45±9.28 |
T | 0.562 | 10.805 | 0.9837 | 12.4087 | 1.7405 | 14.3038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比较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
观察组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如表2。
表2比较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
组别 | 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n=47) | 30(63.83) | 16(34.04) | 1(2.13) | 46(97.87) |
对照组(n=47) | 28(59.57) | 10(21.28) | 9(19.15) | 38(80.85) |
x2 | — | — | — | 12.537 |
p | — | — | — | <0.05 |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血管类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功能损伤症状,将直接影响到患者后期生活。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发生率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该症存在有较高的风险性,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响较大。在临床治疗方案完善的情况下,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已经在绝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为促使患者尽快得到恢复,更需要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中,且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如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言语障碍等。观察组经护理路径干预后MMSE评分(27.67±1.33)ADL评分(46.81±9.43)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23.10±1.89)ADL评分(38.45±9.28),而观察组NIHSS评分(5.63±3.86)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8.45±3.59),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经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有较高的实施率,该护理模式注重在患者入院时,即展开对应康复护理工作,以此达到帮助患者恢复的目的。结合观察可见,在该护理模式的作用下,确实可以对患者生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进行提升,为其尽快恢复提供基础。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显著,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明妍.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354-355.
[2]许民.临床护理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13+315.
[3]孙志宏.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18,26(09):153-154.
[4]杨冬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8,24(1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