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 新乐 050700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导管室中可能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和防护措施。方法:总结、分析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完善、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在2019年9月后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比较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后的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暴露危险事件情况。结果: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后介入导管室的暴露危险事件发生率(1.15%) 显著低于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5.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导管室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射线损害、环境损害以及负重损害,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能够有效降低导管室的暴露危险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微创技术不断创新.成熟,介入检查、诊断、治疗由于创伤小,诊断明确、疗效显著。痛苦少,恢复快,所以介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也被广泛运用到临床,致使导管室的手术例数逐渐增多,同时也给导管室护士带来很大的职业暴露危害和压力。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危害。
1一 般资料与万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介入导管室共32名护理人员,其中男性3例,女性29例。年龄25~41岁,平均年龄(30.55士7.51) 岁。工作年限2~10年,平均工作年限(5.47+3.02) 年。
1.2 方法
1.2.1职业 暴露危险因素分析
在我院成立介入导管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自查小组,负责介入导管室安全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监管及总结工作,发现介入导管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射线损害:由于介入导管室操作特殊,相关手术必须借助数字减影(DSA) 机进行操作,根据数字减影(DSA)机的特性,其在工作时会释放大量x线,因此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必须在辐射环境中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如果防护不当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环境损害:介入导管室对于无菌等防护要求严格,环境相对封闭。与此同时介入导管室中各种仪器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噪音和静电,甚至可能在空气电离出不疯魔有害物质,如果被人体吸收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负重损害:由于介入导管室的工作特点,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时需穿戴较为厚重的防护设备,长时间穿戴较为厚重的防护设备可能对导致护理人员颈腰椎病变以及下肢动静脉曲张。
1.3 评价标准
比较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后2月时间内的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的暴露危险情况,由值班医师或者护士长认定并记录。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后暴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比
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后介入导管室的暴露危险事件发生率(1.15%) 显著低于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5.9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1.
组别 | 例数 | 暴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 |
实时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 | 321 | 19(5.92) |
实时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后 | 348 | 4(1.15) |
X2 | | 4.597 |
P | | <0.05 |
表1实施防护措施优化改革前后暴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3.1介人 导管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
3.1.1物理因素噪声是比较常 见的一个因素,通常来源于电锯、电钻、电动吸引器、除湿机空调、空调、C型臂机、麻醉剂、心电监护仪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仪器、除颤仪、空气净化消毒机等,再加上患者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呻吟声等,并且有研究发现,大部分介人导管室中的噪声声级>90 dB(A) ,明显高于国家标准。
3.1.2生物因素通常情况下,介人 导管室护士在8常的护理工作中,可能接触丙肝、乙肝以及艾滋病患者或者肺结核患者的咳嗽飞沫、分泌物、体液以及血液等,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丙肝和乙肝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随着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护理人员感染血液性疾病的几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护士HBV职业暴露率为68.01%,而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率为75. 12%"。同时,医护人员感染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几率为1.17% -1.45% ,国内外均有关于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报道,并且护士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3.1.3化学因素通常情况下 ,化学因素包括以下3点:①化学消毒剂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挥发性和接触性,其中挥发类包括乙醇、甲苯、过氧乙酸、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氯己定、84消毒液等)以及醛类等,而接触类则包括过氯乙酸、戊二醛等。介人导管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全麻手术时通过麻醉剂的螺纹管或面罩活瓣处漏出的麻醉废气和气体麻醉剂介人材料和器械消毒灭菌的环氧乙烷等,如果与这类化学毒物的接触时间较长,则容易导致慢性化学中毒[] ;②抗癌化疗药物。抗癌药物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一些甚至分界不清,比如环磷酰胺,介人导管室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配制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受到低剂量药物损害,包括经口吞食、呼吸道吸人以及皮肤接触等,并且这类药物具有脏器损害、致畸以及致癌等潜在风险[3]。同时,有研究发现,在职业接触药物的护士尿液中,运用生物检测方法能够检出铂类、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以及甲氨蝶呤等代谢产物,其中环磷酰胺具有诱发肿瘤的风险;③自由基、臭氧以及氧化物等。由于介人造影机X射线的长时间工作,再加上紫外线消毒等因素影响,会产生自由基、臭氧以及氮氧化物等多种有害物质,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平衡失调,从而增加慢性中毒的风险(4]。
3.1.4放射性因素 介人 导管室护理人员受到放射损害有2点:①操作时,护士的手部等部分肢体容易受到有用线東照射;②工作场所X射线散射辐射和组件泄露的照射。同时,在介入诊疗的过程中,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查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此时离射线源最近,更容易受到辐射损害。
3.2有效防护措施 为了降低介人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①化学因素防护。对于介人导管室护士而言,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该佩戴手套、口罩以及帽子,避免直接接触或吸人,并且在对药品进行配制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不能违规操作,避免损害皮肤黏膜;②完善配套设施。将辐射区域划分为监督区和控制区,设置相应的辐射屏蔽和安全防护设施,比如故障自动停机系统装置故障系统、安全连锁装置、报警装置故障显示系统、设置警示标示以及观察和对讲装置等;③定期监测个人剂量。根据《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定期监测介人护士的个人剂量,明确护士受到的内、外照射,对护士的最高年有效剂量和平均年有效剂量进行估算,再比较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和管理目标值,及时作出工作调整[5]。同时,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技术规范》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定期组织介人导管室护士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且建立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而确保护士人身安全[6] ;④其他防护。介人导管室护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玻璃碎片以及刀片等物体,如果出现意外刺伤,不要过度惊慌,运用肥皂水冲洗污染皮肤后,运用生理盐水冲洗,并且采用碘伏消毒,必要的情况下,及时注射相关疫苗。
综上所述,介人导管室护理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从而确保护士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晶. 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探析[J]. 健康大视野,2021(2):162.
[2] 杨慧. 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探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7):890-891.
[3] 唐艳杰. 介入导管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93):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