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4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红色就是当代中国的颜色。我们把它叫做中国红,红色代表着中国人心中的喜悦,代表着阳光,代表着梦想,代表着热血,代表着希望。红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
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孕育了伟大的红色基因,一百年间,红色基因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中薪火相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是革命战争精神的凝结;张思德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精神的汇聚;从抗战精神,到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特质的升华。一座座精神丰碑,为党和国家、名族和人民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红色基因经过不断融入和锤炼逐步形成了红色精神体系,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一、红色中国传承着红色基因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史。我们的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走出了一条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力量,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以首创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新的时代更加需要这种首创精神,更需要实现伟大梦想的勇气和实践精神。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将创新实践作为推动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近10年间中国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建设和科技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着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国家科技前沿领域从学习追赶,逐渐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并多点并进,实现突破式系统提升。进入新的百年,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以首创精神和实践精神勇于面对复杂的国际新环境,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
二、高校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主席曾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中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再次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
“红色基因”的命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重要理论创新之一。红色基因以发展红色事业、坚守红色传统、传承红色江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党的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当下我们要进一步坚守、凝练、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融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信念保障。
高等学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学校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忠实履行这一光荣使命具有非凡意义。
其一,这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中心任务,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是进一步坚定高校师生永远跟党走的强大信念,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用自身的智慧和汗水,砥砺奋进,不断攻坚克难、助力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二,这是确保红色江山永续传承的必然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紧密关系国家政治安全。高校是传承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正确价值观和思维导向的重要园地,也是各种新思想、社会舆论思潮产生和碰撞的前沿。当前,复杂而多样的现实环境和意识形态较量形势都凸显了以红色基因滋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性。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可以使高校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好新时代红色江山守护人和传承人。
三、红色基因与高校党建的融合探索。
(一)目前红色基因与高校党建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红色基因与高校党建融合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有待加强。
当前,红色基因在融入高校党建的最直接有效途径是课程思政建设。而在艺术类高校专业思政课程中,更多注重的是鲁艺红色经典的传承与学习,对于融合的切入点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梳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利用鲁艺的经典作品红色题材为案例,而将鲁艺精神作为系统的教学案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明显不够成熟。同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且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指南作为专业思政课程建设的统一模板,这些不利于鲁艺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鲁艺精神的深度融合。
2.红色基因弘扬传承的交流渠道不顺畅。
鲁迅美术学院自1938年建院以来,创作了大量的红色题材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写实作品,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为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由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绘制的中国第一幅全景画,作为红色文化宣传途径,是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思想教育基地。但近年来我院同红色文化特别是鲁艺文化传承载体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合作较少,不利于鲁艺精神内涵同专业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
3.受到信息和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冲击。
当代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已经成为当代广大青年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一些不良观点和具有诱导性的错误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和取向,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与此同时,以课堂教育和传统媒介为载体的红色基因和正能量价值导向在自媒体时代,并不具有瞬间博眼球的优势,大量繁杂的网络信息都在削弱优秀传统文化和鲁艺精神内涵的影响力。同时,鲁艺精神内涵在专业课程中内容设置不均衡,各专业对传统文化、红色基因和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又因实践学科强调动手操作而缺乏对精神内涵和红色传承的加强与引导,主题性活动较少,活动形式和内涵也欠缺多样性。
(二) 红色基因与高校基层党建融合的具体路径探索
1.围绕“学”字下功夫,筑牢思想之基
以良好的学风和扎实作风开展开展学原文、读原著,进一步锤炼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强调师生党员“带头学”,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式研学平台。在线下,设立读书角,以读书班和领读学习等形式开展集体学习;在线上,设立微信学习交流群,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组织师生“集中学”,在学理阐释中增强政治认同。结合专业创作和全景画等主题创作工程,以“鲁艺精神在当代版画艺术中的新传承、新力量”、“解读全景画《清川江畔攻坚战》”、“榜样-开学第一课”等为内容的主题讲座,开展大学生思想宣讲,组织学生排练红色经典书信诵读,以新颖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信仰的力量。结合校史“深入学”,将红色基因与基层党建深入融合。
2.突出“悟”字勤思考,推进学做结合
党总支依托鲁迅美术学院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专业建设中的红色资源,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教师创作的重大主题性创作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不断创造和传播红色文化经典。师生通过对艺术实践的探索,表达了他们对“鲁艺精神”的深入理解,进一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注重“行”字强引领,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学习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的学习与融合转化为开展实践创新积极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坚持将基层党建同专业特长相结合,积极服务社会,全面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绘画艺术学院党总支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发挥专业特长,建立志愿服务与教育实践基地,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注重将教学成果的转化,使教学有效合理地服务大众回报社会。
习近平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就必须“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高校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正确的价值导向、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更显及时和重要。这些宝贵的“红色精神”可以帮助青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课题名称:基于红色基因融入艺术类高校党建价值研究
课题编号:LMDJ202103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