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卓越工匠价值塑造,服务于区域经济,立足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市场新需求,结合“双高校”建设工作,打造“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根本、以人力管理之技为专长、以企业服务为特色”的职教人力资源品牌专业,为经济发展工作助推助力。
〔关键词〕新业态,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服务,集约服务平台
一、新业态对人力资源教育的要求
1、职业教育溯源本质的需要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彰示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清晰认识,强调职业教育的本源是其自身的职业性,与行业企业直接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应该且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服务,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助力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为特色化的中国制造乃至中国智造奠定基础。
2、企业管理变革的需要
新经济形势下,除开传统的规模企业外,各种创新型小微企业成为新经济的又一主体。随着经济形式、技术水平、消费理念、市场变革,企业经营方向的多变性、经营模式的短期性、管理方式的灵活性已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将常规的管理工作委托专业的服务机构,企业“去管理化”模式应运而生,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高速崛起亦真是这种去“去管理化”的企业变革需求。
3、数智化时代的需要
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贡献不断增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1.7万亿,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0.9%,数字经济在逆势中加速腾飞,有效支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技术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转型与变革,人力资源的变革,可以弥补技术、个人、企业与政策之间的差距,帮助领导者和组织适应技术帮助员工适应新型工作模式和职业要求帮助企业适应社会、法规及政策变化。
二、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发展目标
面对新业态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发展也应该适时调整,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发展目标,适应新经济模式对人力资源行业的新需要,创新专业服务特色,围绕新型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培养人力资源专业服务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秉承“市场服务引领专业发展”的工作主线,以人力资源服务业为重点,以人力资源市场变革为导向,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将专业品质和工匠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融会贯通,探索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发展与品牌建设思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主动适应行业变化。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岗位分工精细化、职能要求专业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的行业,形成了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体的岗位群,人管专业应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群及业务经办岗位群的职业要求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确定具体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目标。
(二)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专业品牌建设的核心,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强化服务意识的服务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打造符合人力资源行业变化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分析行业、企业、岗位、职责、技能、素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模型,精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服务技能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行业特性、发展及学生就业需求,搭建双平台的职业技能培训认证体系,按照教育部批准的“1+x”证书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认可的企业资格证标准,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按照职业功能模块和工作内容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符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学。
3、教学体系建设
以人力资源行业需求为导向,强调人力资源专业源专业服务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培养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为要主要对象的高端服务人才,在构建专业教学体系中,注重服务性、大数据等现代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企业为载体,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适应企业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改革相应课程,创新教学资源。
(三)以岗位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提高教学的业务实践性
1、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
依据行业需求,根据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职业能力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对应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每一个职业能力模块对应一到两门课程,开展"1+X"证书制度教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中级证书。
2、在校内评价的基础上,把第三方评价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依据
探索并建立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长效机制,参照高等职业院校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平台的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
(四)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为支撑,打造一流的建设团队
1、实训基地建设
以已有的校企合作实训项目为基础,围绕品牌企业和本地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拓展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实训项目和校外顶岗实践基地的同时,重点推进校内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2、师资队伍建设
除开常规教学队伍建设外,应该内外兼修,一是培养专业核心。坚持学术水平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与科研推广应用及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在团队成员中选拔在本学科学术水平影响力大、师德高尚的、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团队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青年领军人才;一是建设优质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人力资源行业实践经验丰富,具备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每年至少保持4名以上的行业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核心专业课,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动态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集约型专业服务平台
遴选代表性企业打造服务于教育教学及市场需求的创新教育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1、服务于人力资源专业教学校企融合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跨区域、企业等用人机构联动方式,聚焦各类行业企业,参与人力资源各种服务外包等实用型服务,将教学与社会服务真实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倍增效应。
2、服务于校企就业服务
通过建立用工信息平台、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聘、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有效促进学校毕业生重点群体就业聚焦重点行业企业,参与用工招聘、人才寻访、劳务派遣、员工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
3、开展优质培训服务
大力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积极开发和升级在线学习、直播课堂等服务项目;积极开发优化技能培训项目,按规定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稳岗扩岗、以训稳岗、重点群体专项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英.新时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J].市场论坛,2020(08)
2、何巧云.“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生态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1)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