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山岭隧道建设项目规模日渐扩大、数量日渐增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多数隧道工程都是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修筑完成,这就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隧道工程中,对软弱围岩地层的处理,一度是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对非均质软弱围岩隧道注浆加固圈分布特性展开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或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均质软弱围岩隧道;注浆加固圈;分布特性。
一、计算原理
本文以湖南洞头山隧道为研究对象,对注浆工程做出以下假设:
(一)在实际工程中,注浆段一般是指注浆孔底到孔口的这段距离,在处理注浆段时,如不计封闭段对注浆工程的影响,注浆会随着压力的作用,先填充完毕整个注浆孔,再逐渐向四周土体扩散。
(二)注浆孔全孔段的初始注浆压力具有一致性,均为设计注浆压力P,此处不计注浆泵到注浆孔的沿程注浆压力损失。
(三)在注浆的过程中,浆液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由于这一数值模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计算难度大,因此这里只建立基本的二维平面数值模型做以讨论。在消除了边界效应以及尺寸效应的影响下
二、单根小导管注浆浆液扩散规律
(一)浆液扩散规律分析
在注浆过程中,浆液的扩散边界,一般是指浆液流速为0的地方,此时的注浆压力会小于浆液扩散的启动压力[1]。目前,对于将浆液扩散压力作为判定浆液扩散范围的方法还未有定论,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可先假设在围岩中浆液扩散压力大于0.1兆帕时,则可判定该处位于浆液的扩散范围。为获得注浆压力下注浆孔不同位置的浆液扩散距离,在注浆孔的孔口、孔中、孔底三个部位布置监测面,每位置布置2个,共6个,对不同时刻浆液的扩散距离展开监测
通过检测可知,在压力作用下,浆液会呈现出类似椭圆形的形状,向着周围岩内逐渐扩散,同时,浆液的具体扩散形态,也会在围岩参数的动态变化下而不断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扩散过程。由此可看出浆液在非均质围岩内部呈现非对称性扩散形态,且在同一剖面上的浆液的扩散距离也并不一致,浆液会先在孔隙率大的优势作用下,向通道扩散,由此可见,孔隙率越大,浆液的扩散就越充足[2]。故得出以下结论:在随机理论构建下的围岩地质模型中,围岩物性参数具有不均匀性,能够反映出浆液扩散的真实形态、范围。
对以上展开对比分析,可得:在注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浆液的分散范围与注浆压力成正比,在注浆时间较短(100秒)时,浆液会因为注浆压力小而出现扩散不充分的情况,而当注浆压力增大到1.0兆帕时,浆液的扩散范围又会呈现显著的增大趋势。结合检测可得:在注浆压力处在0.1至1.0兆帕之间时,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浆液的扩散能力得到增强,此时围岩的渗透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注浆压力大于1.0兆帕后,浆液的最大扩散半径,受到注浆压力的影响已经较不明显;当注浆时间处在0至100秒之内时,浆液在围岩内的扩散速率大,且受到注浆压力的影响明显,当注浆时间处在400秒至600秒之间时,浆液的扩散速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即时间因素对浆液扩散的影响逐渐不明显。在注浆时间大于600秒后,在注浆时间延长的情况下,浆液的最大扩散范围逐渐稳定,此时延长注浆时间,已经无法对浆液扩散半径的扩大起到影响。
(二)注浆影响下围岩位移响应分析
在实际的注浆过程中,围岩一般会在注浆压力、浆液絮凝沉积的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位移响应,对注浆压力、注浆时间下围岩位移变化情况展开分析
通过分析可得,浆液在扩散时,会导致围岩出现抬升变形的情况,同时,不同位置处,围岩的位移变形情况也并不相同,但在本分析实验下,围岩位移整体较小。在相同的注浆时间内,注浆压力的增大会导致同一位置处围岩的位移变大,出现变形现象[3]。比较以上图片又可得,在相同的注浆压力下,注浆时间的延长,会导致同一位置围岩的位移变大,且此种变化会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而越发明显。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注浆过程中,为保证围岩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注浆压力的增大,和注浆时间的延长,都会导致浆液扩散范围的扩大。而经过计算可以进一步得出,对于本文所述隧道工程,合理的注浆时间应当控制在400秒以内,而注浆压力应当控制在1兆帕以内,才能够保证最优化的注浆加固效果。
小导管全断面注浆加固圈分布规律
为对小导管布置对注浆加固圈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展开探讨,现建立不同小导管长度L和小导管设置角度S下的注浆扩散模型。
小导管设置角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影响
依据单根小导管的注浆扩散规律,现对注浆压力为1兆帕、注浆时间为400秒、小导管长度为3.5米的参数下的工程中,小导管设置角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影响,在隧道顶部设置一根小导管,其余按照预设角度分别布设在其对应两侧,角度分别为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保证两侧布设范围不超过90度。
由此可知,小导管的设置角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分布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小导管的设置角度从10度增大至30度时,注浆加固圈厚度逐渐缩小,即在这一设置角度下,浆液在围岩内部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完整注浆加固圈,且随着小导管设置角度增大而逐渐缩小。在小导管设置角度大于30度时,浆液无法形成加固圈,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工程中,小导管的设置角度不应大于30度。
小导管设置长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影响
依据注浆扩散规律,对注浆压力在1兆帕、注浆时间为400秒、小导管设置长度为30度的施工参数下,小导管设置长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影响展开分析。
下图为不同小导管设置长度下注浆加固圈的形态:
由图可知,小导管的设置长度对注浆加固圈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小导管长度从0.5米逐渐增加至3.5米时,浆液从无法形成加固圈,逐渐变为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注浆加固圈,最终能够形成厚度达1.7米的注浆加固圈,可见注浆加固圈的厚度随着小导管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小导管长度小于2.5米时,无法形成注浆加固圈,由此可见,在本文所述工程中,小导管的设置长度不应小于2.5米。
结语
综上所述,在非均质软弱围岩中,浆液的扩散形态随着注浆压力、注浆时间、浆液黏度、围岩参数的变化而变化,最终稳定,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延长注浆时间,有利于扩大浆液扩散范围;注浆加固圈的厚度与小导管的设置角度、长度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适当增大小导管的设置角度与长度,有利于扩大浆液扩散范围。在实际的注浆工作中,施工人员可综合考虑具体的工程参数,对以上理论加以应用,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世奎,丁可.基于注浆加固圈厚度的富水巷道支护参数优化[J].煤矿安全,2021,52(07):193-199+206.
[2]唐超,傅鹤林,任志高.岩溶富水隧道Ⅴ级围岩段涌水及注浆加固圈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9(06):140-142.
[3]黄杰,刘阳.公路隧道防渗水注浆圈形成特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8,38(06):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