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张新苗 缪茂军

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 江苏省扬州市 2258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缺血性脑血管;实际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致病因素较多,且机制较为复杂。该病的进展一般需要经历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阶段[1]。而这三阶段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有紧密联系,因而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而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饮食结构也不断变化,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关手段[2]。该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且患者即使存活也会留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内科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又分为三个阶段的治疗,超早期、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指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可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最大程度的恢复缺血组织的活性,抑制脑梗死区域继续扩大,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很高,但必须是在超早期(发病时间在3~6 h内)治疗阶段[3]。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非常重要,对于不可逆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若能及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将会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1~65岁,平均年龄(55.26±3.25)岁;发病时间1~24 h,平均发病时间(11.46±4.19)h。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2~66岁,平均年龄(55.33±3.56)岁;发病时间1~25 h,平均发病时间(12.51±1.6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医学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即采用阿司匹林控制血小板,皆实施常规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以及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AA诱导,ADP诱导),具体检测方法如下:①对阿司匹林敏感者选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对阿司匹林不敏感者选择口服氯吡格雷75 mg/d,两组患者均用药7 d,于第8天清晨选择肘正中静脉抽取7 ml血液,利用血栓弹力图仪(美国Haemoscope公司,CFMS LEPU-8800)检测血液中所含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以及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②以上操作皆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TEG软件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计算出AA%及ADP%,≥50%时,视为敏感;20%~49%时,视为中介;<20%时视为耐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以上两项来判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防治的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很好的预防因血小板高聚集而引发的各动脉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有效:对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对因血小板高聚集而引发的各动脉血管血液循环障碍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无效:对血小板聚集无任何抑制作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并发症包括血管痉挛、贫血、栓塞、脑梗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疾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组间疾病治疗有效率对比(n,%)

分组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3(32.50)

18(45.00)

9(22.50)

31(77.50)

观察组

40

17(42.50)

21(52.50)

2(5.00)

38(95.00)





5.354

P





0.021

2.2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观察组检测前的血小板聚集率为(23.85±6.25)%,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为(9.25±3.56)%;对照组检测前的血小板聚集率为(23.12±6.31)%,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为(15.21±3.45)%,观察组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多发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和慢性起病的缺血性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预防该疾病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溶栓及介入手术治疗等,其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对预后尤为重要。近年来,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逐渐投入临床并广泛使用[4]。本文便是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生理特征之一,在止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中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常用方法有比浊法、电阻抗法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检测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血小板聚集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效的防治了血小板高聚集而引发的各动脉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此研究充分证明了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玲,杨伏猛,娄焕堃,刘婷婷,马芳,梁伟.血小板参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2型糖尿病治疗后监测的临床价值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0):1162-1165.

[2]卢聪,程标.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03):207-211.

[3]黄翠波,黄之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08):1159-1163.

[4]黄皓,梁群,谭碧雯,王则永,伍庆,赵阳.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A辅剂)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03):23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