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在急性脑卒中治疗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依达拉奉在急性脑卒中治疗的疗效观察

牛智杰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省周口市 466700

摘要:目的 与常规治疗相比,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24h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给予脱水剂、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细胞和对症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针剂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用14d。在治疗14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14d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0%,ADL评分为(73.8±13.34)分;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0%,ADL评分为(65.64±14.49)分,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脑卒;治疗;疗效观察

急性脑卒中致残率及死亡率是比较高的,而且我国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排在第三位致死因素,因此针对此病症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下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依达拉奉是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卒中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1]。现将我科自2018年10月-2019年4月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卒中取得良好效果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系2019年3月-2019年9月,男57例,女43例,年龄41~75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均在24 h以内,其中急性脑梗死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49~75岁,平均(61.87±7.25)岁。急性脑出血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1~72岁,平均(63.10±6.64>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确诊﹐并排除:(1)脑疝或深度昏迷;(2)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治疗组50 例,脑梗死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9~75岁,平均(62.22±8.22)岁;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4例,丘脑5例,脑叶3例,多发性5例。脑出血23例,男 14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63.26±7.23)岁﹔出血部位:基底核区13例,脑叶3例,丘脑5例,小脑2例;出血量14~50 mL,平均(31.2±10.9)mL。对照组50 例,脑梗死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1.51±6.27)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15例,丘脑5例,小脑2例,多发性5例。脑出血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8~71 岁,平均(62.95±6.16)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4例,脑叶2例,丘脑5例,小脑2例;出血量14~58 mL,平均(31±10)mL。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或梗死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间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给予活血化瘀扩管、营养脑细胞、降纤、抗血小板聚集、静脉溶栓等对症支持治疗[1];脑出血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剂,并控制血压,血糖和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针剂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滴30min内滴完,2次/d,2组疗程均为14d。

1.3观察项目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分析,必要时检查心肌酶谱,同时还要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2组病人在治疗前后均查头颅CT或MRI[1]

1.4评定标准

依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1995),临床疗效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统计研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616910b3af2b0_html_ba4724ad79604389.gif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2组患者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见表3。

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616910b3af2b0_html_ba4724ad79604389.gif±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0

26.78±8.31

10.38±5.97

对照组

50

27.84±8.79

17.08±7.83



2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n

组别

n

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恶化

有效率(%)

治疗组

50

18

11

11

7

3

80

对照组

50

6

8

6

25

5

40


3 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变化 616910b3af2b0_html_ba4724ad79604389.gif±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0

40.96±16.90

73.8±13.34

对照组

50

41.04±16.34

65.64±14.49

2.3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均无明显改变,2组间均出现1例患者肌酐升高,但脱水者将甘露醇改为甘油果糖后复查肌酐降至正常,考虑为甘露醇所致肾功能损害。

3结论

脑卒中后随着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局部脑血流量进一步下降,即在中心组织破坏区周围存在大氛围的低灌注区,可通过启动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等反应系统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同时浸润与病灶部位的多形核白细胞的激活所产生强大的吞噬作用。呼吸爆炸暴发还会产生一定数目的超氧阴离子或者是等氧自由基[1]。所产生的自由基除了能够使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物质发生变性外,还能够可与人体细胞中脂质的疏水部位相互反应而生成脂质自由基,通过一种过氧化的反应,破坏人体细胞膜,损害人体细胞的完整性,最终会造成人体细胞广泛受到损伤而产生大脑水肿。自由基也可以直接导致大脑组织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坏死,引起大脑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进一步严重加剧大脑水肿。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是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是亲脂性基团,其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静脉给药后可清除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基基团,它作为自由基捕获剂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1]。它还是一种抗氧化剂,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由15-HPETEC花生四稀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还能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

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

本研究表明,依达拉奉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及ADL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它不仅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还可用于脑出血的治疗,且安全性好,它的治疗时间窗应在发病后尽早应用,故本组病例均选择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且资料表明,卒中发作24 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比发作后72 h接受治疗的疗效要明显,依达拉奉以尿液排泄为主,故有肝肾功能损害及高龄(>80岁)的患者应慎用[1],综上可见,依达拉奉针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萌,张淑玲.依达拉奉在急性脑卒中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