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年亚文化特点的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探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4
/ 2

基于青年亚文化特点的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探究——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郭洁雯 胡萌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时政新闻是主流媒体的主阵地,其往往还承载着政治传播的作用。在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格局下,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青年群体在我国政治传播中享有重要地位,青年亚文化的创造性、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为政治传播注入了活力。本论文通过以《主播说联播》为切入点,研究基于青年亚文化特点的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探索。

关键词:短视频;主流媒体;青年亚文化


一、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互联网去中心化、低门槛、匿名性、连通性等特点,为青年群体创造了更多的表达机会,让他们更敢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绪,网络的连通性让他们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就某一问题或领域发表意见。网络技术支持与青年群体的天然特征为主流媒体与其结合提供了平台、形式、心理基础。


(一)以社交媒体为依托,在亚文化圈中实现身份认同

可以说,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培育了当前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及政治意识,而社交媒体的交际和聚合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例如,“微博”是国内追星的主要阵地,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偶像同在”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这也为主流价值传播提供了一个借力饭圈文化进行宣传的新途径。


(二)集体狂欢助力严肃性内容扩散

在饭圈中,“爱豆”是以“人设”来吸粉的,同样,作为爱豆的粉丝,在维护自家爱豆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谨言慎行”,营造良好形象。

例如粉丝会在一些涉及自家爱豆的相关讯息下大量评论积极正面的内容,抢占话语权高地,另外,粉丝也会实地组织一些正面的活动,例如,自家爱豆过生日时,会希望以通过向贫困山区、动物保护协会捐款、捐物资等公益活动的形式进行应援,“新浪扬帆公益基金”的捐赠小黄帽活动就得到了很多粉丝群体的青睐。


(三)渴望“出圈”心态,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可

粉丝文化是青年群体融入到公共空间中进行公共讨论的一个微妙的契机,但其“渴望出圈”的心态也驱使着他们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可。

2019年1月在爱奇艺平台播出的大型选秀节目《青春有你》的选手就是定位于100位怀揣梦想的有本领、有担当、有梦想的新时代新青年,评委入驻了德艺双馨的歌唱家、艺术家,而不仅仅局限于“流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选秀节目管制更加严格的妥协,但也反映了青年亚文化也正朝着希望得到主流文化认可的方向努力,破除“流量至上”的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观导向的刻板印象。

二、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主播说联播》的发展特点

(一)迎合短视频发展潮流,打造竖屏化的视觉呈现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已逐渐习惯于竖屏化的视觉浏览习惯,竖屏即是在移动终端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机构等内容生产机构采取符合用户垂直握持移动终端使用习惯而生产的画面竖直播放的全新呈现形式。《新闻联播》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以简短的形式替代了横屏观看的《新闻联播》,颠覆了以往横屏的视频生产逻辑,这样的形式转换更符合移动背景下用户的竖屏需求。


(二)变革新闻叙事语态,推动亲民化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超强的能产性,流行语极易被复制并衍生出新的流行语,且如今的社交平台也大大加快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流行程度。2019年度网络流行语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被广泛应用和传播于青年群体中,2019年8月25日,主播康辉针对美国的一些霸权行为评:“美方的一些人总是摆出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我不要你觉得好,我要我觉得好”,这正是化用了综艺《中餐厅》中黄晓明的“明言明语”。青年网友也用“明言明语”回复:“全部看,全部!我不管多少,全部!”这就形成了主流媒体与青年群体用网络流行语为纽带的良性互动。


(三)从群像到个体形象展现,突出主体价值

《主播说联播》更加凸显了主播的个人价值,个体形象建构的最大优势在于远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脱离政治色彩可以迅速拉近主流媒体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并且对于传受双方,相较于群像传播,个体更易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主播说联播》中主播的个人魅力也扩散到了康辉vlog,他们将后台内容前置,得到了与普通观众的互动,吸引了一大批原本对中规中矩的新闻节目并不感冒的青年群体。

三、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的改进措施

(一)保持严肃权威内核,打造优质原创内容

原创性的内容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追求,主流媒体特别是在进行专业的新闻报道时,需要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理想目标,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于是,有个性、有见解的内容往往能脱颖而出,时政类公众号的创新就让其重获了新生: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学习小组”,中国青年报的“海运仓内参”,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北京日报的“长安街知事”等都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虽然专注时政的定位并没有改变,但具有创新性的解读获得了读者的好评。

(二)设置青年人所关心的议题,将年轻用语自我赋能

媒体有意识的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受众关心话题的选择以及关心的先后顺序,例如每日微博热搜榜的置顶都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新闻,可以让青年人在浏览自己所感兴趣的热搜话题时可以有效地注意到这些严肃议题,同时,主流媒体也开始更多地评价饭圈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在“帮周杰伦打榜”、“像爱豆一样爱祖国”等事件中,《人民日报》都发表了积极的评论,鼓励青年人正当的情感宣泄。


(三)跨媒介破圈叙事,打造IP品牌联动

在面对青年人“大屏失灵”的情况下,主流媒体也应该在移动端多下功夫。实际上,文化作品与实体商品无分主次,形成的是一种共同进退的联动关系,进而品牌本身即IP得到强化。善于制造“反差感”也更能吸引到年轻人的注意,例如2020年火爆网络的“央视最美记者”王冰冰凭借其具有亲和力的表达与颠覆严肃议题报道者的清新形象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其参与主持的青年大学习收视也较高。


结 语

无论是《主播说联播》也好,还是其他的主流媒体的创新也好,都是主流媒体在短视频领域的新的尝试。尽管目前这些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为出发点的传播形式无法完美承担严肃政治新闻传播的重担,但至少为政治传播提供了一个方向和可能——新闻传播越来越关注年轻的群体。当然,除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一争高下,更应该在激情沉淀过后回归现实的踏实奋斗,只有这样,才不只是娱乐性的狂欢。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曼丽.十九大“党代表通道”:政府传播的创新形式.本刊专稿,2018(1).

  2.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青年探索,2016(1).

  3. 梁岩.新媒介语境下的二次元青年亚文化景观.新媒体·新业态.

  4. 陈一.新媒体、媒介镜像与“后亚文化”——美国学界金面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述评与思考.新闻传播与研究,2014(4).

  5. 周庆安,吴珅.新时代政治传播中的叙事能力研究.新闻与写作,2018(11).

  6. 荆学民,于淑婧.新时期媒体在政治文明传播中的角色与担当.前沿关注,2017(7).

  7. 陆小华.政治传播的境界: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时政短视频.高峰论坛,2019(1).

  8. 吴飞,龙强.政治的幻象:时政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与困境.新闻学与传播学,2017(7).

  9. 马得勇,陆屹洲.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摘.

  10.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现代传播,2017(4).

  11. 徐美玲.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新闻观察——以Nowthis news为例.青年记者,2018(2).

  12. 隋岩,罗瑜.论网络语言对话语权的影响.当代传播,2019(7).

  13. 藏新恒,刘巍.浅析Vlog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新闻知识,2019(9).

  14. 刘涛.传统主流媒体市政新闻短视频报道突围路径——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例.新闻世界,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