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摘 要: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于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加上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激烈就业竞争以及严峻就业形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对有效调试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进行探索,使大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问题影响,促进其充分就业。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产业化,这使得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下,大学生面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这一就业体制,这会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在就业岗位上发挥相应能力及专长,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然而实际上,现阶段有很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具备良好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会产生恐惧、自卑、从众以及焦虑等心理,丧失找工作的信心,出现严重的就业心理困境。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众多就业心理问题,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将会使其在较大的压力下产生过激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
(一)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情绪
我国各高校在最近几年连续扩招,这使得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加,从而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一些学生很晚才开始进行就业准备工作,无法保证准备工作充分性,在看到别人找到工作后会感到紧张焦虑。一些毕业生找工作时没有目标,这会浪费很多时间,快要毕业时,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越来越明显,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在毕业之前找到工作、不确定所找到的工作是否有合理薪资、不确定自身能力能否胜任工作。
(二)就业理想和现实落差产生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通常会对未来工作做出美好畅想,希望自己找的工作适合自己,并且能够在能力上和经济上有所收获,从而其将工作标准制定为薪酬高、福利待遇好、工作体面、在大城市等等。然而现实却和想象不同,大学生受到人生经历以及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等限制,容易在找工作时碰壁,或是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工作理想与现实情况有着较大的差距,将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认为自己没有足够能力,没有别人出色,不断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一些学生不想就业[1]。
(三)求稳求闲的观念
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时更向往一些比较闲或者是较为稳定的工作,不注重通过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这一情况经常会出现在独生子女身上,这些学生从小到大各种事情由父母包办,并且会受到父母思想观念影响,一些父母认为找工作需要看中工作稳定性。很多父母认为有编制的教师和公务员是“铁饭碗”,并且工作很“闲”,这就会在校园毕业季掀起一股考教师公招和考公务员的热潮,学生在追求这类工作中比较执着,很少会对其他工作做出考虑,尤其是一些具备冒险精神的企业招聘和创业。
(四)被动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找工作并非积极主动求职,更多是等待工作上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一种是自信心较强,认为能力足够,自然有公司找上门;另一种学生没有自信,不愿去找工作,通过工作找上门的机会逃避现实。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是父母和老师的事,因此,他们只要等待就可以了。
(五)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
一些学生就业时存有攀比心理,不会将实现自我价值和适合自己作为找工作的标准,而是要将自己找的工作和他人比较,这会使学生在就业时难以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只认准好的工作,没能掌握好的标准,这将错失许多机会[2]。除此之外,一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为清晰,但是更多的学生没有求职目标,通常是通过周边同学带动、教师推荐、家长喜好来制定求职目标,这就属于从众心理。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
(1)高校一般会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但是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相关方案进行调整。此外,应结合对往届学生的调查结果来设置课时长短,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保证该课程合理性,将其作用发挥出来。(2)很多大学生比较相信学长学姐以及同学的话,这时高校通过朋辈引导,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积极引导。(3)高校可与企业加强合作,创造良好实习实训环境。这样能够使学生了解专业就业方向,通过实习实训结合知识与实践,实际操作中将相关问题解决,提升自身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向学校反馈实际操作问题,有利于学校优化教学方案。(4)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家开展讲座,使大学生能够接收新鲜的企业资讯,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也可邀请优秀校友开展讲座,使学生对专业就业的体会更加深切。(5)高校需要对存在就业心理困境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准确认识自己,合理设定目标,以积极的心态来就业。(6)高校可设置就业咨询部门,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前去咨询,由各专业教师组成“帮帮团”,为其提供就业思路和心理疏导,并且进行多种就业途径宣传
[3]。(7)为学生提供在校实习机会,使学生参与相关校内工作,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社会层面
(1)政府需要在存进大学生就业中落实自身职责,完善构建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将其就业心理负担减轻,将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完善构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及体系,完善构建大学生实习以及就业过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和咨询、就业指导与培训相关的服务体系。(2)因为大学生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就业中处于弱势群体。这就需要社会接纳大学生,消除就业歧视,为其提供宽容的环境,使其在社会中成长为有用人才。(3)现实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会认为文凭高的人能力会更强,而当前大学生数量增加,这很难用文凭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需要用人单位设置相应考核招聘机制,对学生学历进行考核,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三)个人层面
(1)大学生需正确树立就业观念,求职中可以追求薪资待遇,但更应该注重企业组织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是否相符、企业价值观是否与自身价值观相符、自己是否能够在企业中实现价值。(2)求职是大学生自己的事,不应过多依赖他人,需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主动找工作。在毕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就业规划,使自己应聘时更有底气。(3)大学生需要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提升自信心,更勇敢的求职。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在目前来看是一中普遍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学校、学生个人、社会以及家庭存在问题,使得就业压力加深,使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等方面作出努力,准确认识到就业的本质,使大学生树立信心,走出就业心理困境。
参考文献:
[1]李清敏.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7):283-284.
[2]李应华.智慧社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其消解探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1):105-108.
[3]邱鲁欢.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