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4

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郭雁南 佘国东

丽江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丽江 674199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逐步转变以及中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农村种地的人群越来越少,农业的规模发展成了当务之急,既是盘活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又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推进。本文试图从丽江高原特色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丽江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的因素,找到切实可行的将丽江高原特色农产业进行规模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为丽江经济发展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规模经济高原特色农产业区域优势产业


一、文献综述

较早对规模经济的探讨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随后,穆勒、马歇尔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规模经济进行了解释。索洛、斯蒂格勒提出了测度方法,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研究了企业最佳规模的确定。对规模经济进行测度、确定的前提是规模经济效应存在,贝恩、康芒斯、熊彼特等人认为,规模经济是存在的,大厂商和集中性产业的存在就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之后的学者还分析了具体行业规模经济的存在性,认为在农产业方面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1]。许庆,尹荣梁等[2]从投入产出和生产成本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在政策上,政府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顾天竹、纪月清等[3]从地块层面来考察农业规模经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成本方面地块规模经济意味着土地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能壮大地区优势产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观点,之后农业规模经济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李晋陵[4]指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廖西元等[5]指出我国的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是必然的历史过程。郑凤田[6]通过总结国外及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指出,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的产业区是全球农业发展的趋势。

要实现特色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田剑英[7]通过案例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农地流转违约、纠纷,金融创新过度依赖政府的行政行为等问题。曾小力[8]分析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化低、融资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江丽[9]分析了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特色模糊、品牌弱势、技术落后问题。

农产业规模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育本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武友德[10]采用SWOT分析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以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杜志雄,肖卫东[11]以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刘志明[12]提出发展特色产业要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强调技术和观念创新。

丽江市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产业方面,与特色农产业发展取得一定规模的地区存在相似的问题,可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实现规模经济发展。同时,丽江在区域产业的发展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须因地施策。

二、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的现状

丽江位于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并存,境内海拔高差达4581米,气候类型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丽江阳光、土地、水资源等方面优越的自然环境禀赋,为丽江发挥区域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条件。

《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确立为丽江近几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丽江的高原特色农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丽江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5.62亿元,较上年增长5.5%。粮食总产量50.4万吨,比上年增加0.69万吨,增长1.4%。甘蔗总产量1.15万吨,较上年增长8.5%。园林水果总产量44.99万吨,较上年增长10.6%。

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六个一百”工程全面实施,大力发展100万亩优质农业示范基地,丽江市各县域根据气候环境、土壤状况规划了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华坪有机芒果、宁蒗苹果、永胜软籽石榴、玉龙县中药、古城区现代高端花卉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逐年上升,“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华坪县入选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有机晚熟芒果的种植面积达39.7万亩,综合产值达58.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成为产业规模发展的典型代表。古城区的高端花卉产业开始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已建成并投产的现代高端花卉智能玻璃温室达4万平米,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外来投资,与上海花卉园艺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投资6亿元共同打造丽江鲜花港项目。

三、丽江市高原特色农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丽江地处高原山区和三江流域,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2.3%,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丽江产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农产业集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表现更是不佳,生产基础设施支持薄弱,服务基础设施实施薄弱,社会基础设施安全性差,流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薄弱。

公路交通设施基础薄弱。截止2020年,丽江公路通车总里程10075公里,而中部地区与丽江面积同等大的湖北宜昌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894公里,是丽江的三倍不止。2020年,丽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341公里,湖北宜昌为683公里,为丽江的两倍。丽江山高路远,物流便利性不足。在中东部地区,平均2-3天能到的快递包裹,到云南至少需要5-7天,基础设施的薄弱远远制约了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不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有利于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满足农产品消费多样化、品质化需求,使农产品产销能够有效对接,做大做强农业品牌。而目前丽江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较少,没有大型的冷藏仓库,仅依靠各农产品企业自行建设的少量小面积冷藏仓库,不能满足大量农产品的仓储保鲜需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丽江近几年虽然已经修建了很多水利设施,但依然是远远不足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对农业灌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承担高额的维修款,导致丽江的很多水渠处于瘫痪状态,老百姓靠天吃饭的现状明显。

(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农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农业技术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首要动力。并且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农业生产中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在其他要素投入增加时,若技术水平没有变化,对农产品的产出的制约作用将凸显。而在丽江,由于地形、资金、方法、认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太理想。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而丽江大部分是山地、坡地,这种特殊的地形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分散,大型的农业机械如农用动力机械、播种机、收割机等在山地和坡地上使用不方便,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同时,随着近年来现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农村劳务人员逐渐呈现老龄化趋势,老龄务农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较弱,长期形成的小农生产意识也制约着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三)资金来源少,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农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出于安全性考虑,传统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向农业人员提供贷款,使得农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少,融资困难,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拓展,从而导致农业品牌难以做大做强。

(四)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回收慢

农业生产周期也会影响到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生产周期过长,前期需不断投入,效益回收慢,农民种植和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收到影响。一般来说,大部分农产业生产周期比较长,例如芒果、苹果、石榴等种植后需要3-7年才能结果,在此期间,需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去进行养护。并且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容易受到当年雨水、气候的影响,风险承受能力弱,一旦发生干旱、洪水、冰雹、大风等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当年的投入无法收回,农业生产者损失惨重。在2021年8月18日,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境内仅一场暴雨,河水水位上升,导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400公顷,绝收131.67公顷,农作物经济损失10003.88万元。

(五)销售渠道少,收入受市场价格影响大

农产品成熟期集中、保存不易,一旦不能及时销售,就会腐烂。而目前丽江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本地批发市场、商超和个体收购,销售渠道少,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许多地区出现农产品销售难。同时农产品属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大规模丰收的年份,如果不能打通对外的销售渠道,本地供大于求,会引起价格下降,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四、促进规模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政府不仅是经济中配置资源的的重要方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促进力量,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第一,出台更多鼓励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由政府出台的减税免税政策、生产补贴、价格限制等政策,能够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保障生产者的收益,有利于扩大特色农产业生产。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的成功案例,通过制定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财政信贷、产品推广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为产业的发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产业发展。第二,制定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对区域内形成规模的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的制度,对招商引资的企业给予奖励。第三,发挥政府的倡导功能,政府能够弥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和不足,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倡导功能,政府在特色农产业投入资金的增加,能够吸引社会资金,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第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规划高原特色农产品道路专线,增加公路、乡村道路建设资金;完善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增加冷藏链、物流园区、集散市场的网点数量。第五,明确发展战略、规划,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战略或者规划为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要实现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政府继续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产业的扶持力度,发挥政策优势。

(二)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可以解决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导致的问题,使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农业经济增长。以市场的发展前景为导向,加大农产业科技投入,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设备进行生产;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引进专业的科技人才,或派人到技术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定期对种植的人员进行指导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充分发挥当地农机学校或者部门的作用,加大宣传和推广新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参与技术推广工作。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从那些思想比较开放的地区开始,那里的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当这部分先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人群运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时,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此带动那些思想相对传统的生产者,从而促进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三)转变传统的小农思想,加快土地流转

在农业生产上,传统的小农思想和土地流转制度制约了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当前很多年轻人出去务工,使很多农田闲置,农业难以大规模生产。要加大宣传,改变禁锢农业规模发展的小农思想,通过成立农村集合合作社等方式,将每家每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合作社的集体合作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制定合理的土地租金政策,有条件的个人或集体,承包土地种植地区特色农产品。

(四)金融助力高原特色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信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根据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者的需求,灵活贷款,因户制策,如实行一户一议,确实做到普惠金融;银行积极创新,围绕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信贷产品。根据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数额少、要求急的特点,银行要减少审批流程,建立贷款“绿色通道”,提高效率。二是扩大融资担保的范围,增加抵押质押物范围,使农户的选择多元化。三是增加营业网点,解决农村网点覆盖不均衡,方便农户存款取款、转账结算等基础业务;此外加大宣传和推广手机银行、扫码支付等网上结算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五)增加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容易受到当年雨水、气候的影响,价格受市场供需影响大,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信用贷款,抵御风险能力弱,而目前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渠道单一,同时农户对农业风险管理的认识也少,极少购买农业商业保险,一旦发生损失,基本属于风险自担的情况。因此,增加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极为重要。首先要加大宣传,增加农户对农业风险管理的认识。其次,区域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灾害救助、农业信贷担保等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再次,金融管理部门要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六)探索特色农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第一、三产业融合

针对特色农产业的特点设计旅游产品,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消费活动。既可以宣传县域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也可以促进农产品消费,增加消费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开发旅游。

五、结束语

要实现“一县一业”,各区县应充分发挥特色,把产业做大做强。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技术水平、投融资、产品生产周期、销售渠道等都是制约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因素。因此,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金融助力高原特色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增加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探索特色农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第一、三产业融合,加大特色农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原特色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彬.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逻辑[J].农业经济,2018(07):17-19.

[2]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03):59-71+94.

[3]顾天竹,纪月清,钟甫宁.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块规模经济及其来源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7(02):30-43.

[4]李晋陵.从农业规模经营看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2):22+25.

[5]廖西元,申红芳,王志刚.中国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三步走”战略——从“生产环节流转”到“经营权流转”再到“承包权流转”[J].农业经济问题,2011,35(12):15-22.

[6]郑风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新思路——规模化、特色化与专业化产业区发展模式[J].农村经济,2004(06):1-4.

[7]田剑英.农地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与机理[J].农村经济,2019(08):68-78.

[8]曾小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问题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06):17-21.

[9]江丽.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农业,2016(10):4-6+14.

[10]武友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性与区域性[J].学术探索,2016(01):59-63.

[11]杜志雄,肖卫东.农业规模化经营:现状、问题和政策选择[J].江淮论坛,2019(04):11-19+28.

[12]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