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参数分析

/ 2

52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参数分析

刘燕玲 1,关小玲 1,林泽耿 2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00;

  1.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参数,探讨其在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确诊高血压并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参数,分别记录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和高切)以及血浆粘度,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和高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准确地检测血液流变参数,对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预后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血液流变参数

高血压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近年来调查研究发现表明,高血压的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3]。尽管现在医疗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高血压人群中更为明显[4]。高血压往往伴随有血液流变方面的改变[5-6],本文主要将在我院确诊和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检测其血液流变参数,并统计分析,分析血液流变参数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7月在我院确诊的52例高血压并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24~82岁。将同期5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4~76岁。观察组病例的入组要求均符合2018年修订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所有病例均排除贫血患者,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患者空腹至少8h,采用肝素抗凝管,真空准确抽取静脉血3mL,颠倒混匀,马上送检。

1.2.2 血液流变参数检测 仪器准备就绪,颠倒混匀血液标本5-10次,按照仪器操作说明先检测全血粘度,结束后将标本3500 r/min离心5min,按照仪器操作说明检测血浆粘度,记录每个血液标本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和高切)以及血浆粘度。本实验采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流变仪 LBY-N7500B及其配套试剂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 ± s表示,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参数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参数比较`x ± s(mPas)

组别(例数)

全血粘度(低切)

全血粘度(中切)

全血粘度(高切)

血浆粘度

对照组(n=57)

9.11 ± 1.14

4.61 ± 0.43

3.92 ± 0.38

1.36 ± 0.12

观察组(n=52)

11.81 ± 1.65

5.69 ± 0.57

4.79 ± 0.54

1.40 ± 0.12

t

9.833

11.162

9.746

1.948

P

0.000

0.000

0.000

0.054

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和高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是非牛顿流体,血液流变参数主要有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主要由血浆中的蛋白成分决定,对全血粘度的影响较小,这跟本文的结果相符合。全血粘度主要由血细胞来决定,血细胞中红细胞占绝大部分,故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可变形性决定了全血粘度的高低。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全血粘度,不管是低切、中切还是高切应力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高血压患者体内的血液粘度不管在动脉还是静脉,大血管还是毛细血管内都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个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危险因素[8]。血液粘度高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引发血栓形成,也不利于红细胞的血氧交换和代谢物运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局部的缺氧状态,影响预后[9]。故及时检测血液的流变参数,及时调整血液状态,对于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这与郭晓红研究的结论相一致[10]

综上所述,及时准确地检测血液流变参数,对于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 李奇蒙,赵斌.我国老年人群高血压长期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6):2692-2693.

[3] 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1,21(1):1-12,28.

[4] 那琦.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危险水平评估[J].医药前沿,2021,11(4):192-193.

[5]李亚楠,吴庆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51-52.

[6] 邱悦群,赖小芳.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学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4):626-627.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8年修订版)[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9,24(1):24-56.

[8]熊伟,刘剑刚,季颖,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动性可视化和红细胞流变性特点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41-44.

[9]张丹凤,夏向南.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2):210-212.

[10]郭晓红.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哈尔滨医药,2012,32(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