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与多种因素关系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产后抑郁症与多种因素关系研究进展

陶一之

上海市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 201700

【摘要】产后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产后抑郁症发生主要和多个因素有着一定关系,其中遗传与社会生活因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高危外在因素,而母亲自身心理情绪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高危因素,因此对于产后抑郁症与各个因素之间关系应该及时明确,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对此,本文主要综述产后抑郁症与多种因素关系研究进展。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多种因素;研究进展

产后抑郁症主要指的是产妇在分娩过后产生的焦虑、抑郁与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疾病,若是病情严重,产妇可能会逐渐失去自理能力,并且产生相应幻觉,甚至可能会出现自杀等轻生行为,属于常见精神疾病[1]。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典型产后抑郁症通常发生在产妇产后6周时间内,在3-6个月一般能够自行恢复,但是如果抑郁病情严重,则可能会持续1-2年,如果再次妊娠则存在20-30%复发率。因为产后抑郁症会给每个家庭与产妇自身造成严重伤害,所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发现,产后抑郁症发生和多个因素有着关系,例如遗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基于此,此次针对产后抑郁症和多种因素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产后抑郁症和精神病史与家族史有着一定关系,临床研究发现,既往存在抑郁障碍史孕妇妊娠期间,当妊娠周期进入到晚期阶段时,具有极大风险发展成产后抑郁,并且针对是否具有家族史孕妇研究得出[2],具有家族史孕妇产后抑郁发生率高于未具有家族史孕妇。

2社会因素

产后抑郁症发生一般和社会环境以及日常生活因素有着很大关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婆媳关系不融洽、严重封建生育思想以及分娩前后并未得到热切关爱等,这些消极事件都会导致产妇负面能量逐渐积聚,在分娩时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压力影响,最终十分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3]

3、个人内在因素

3.1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症发生风险一般和孕产妇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很大关系,妊娠分娩期间,孕妇心理可以说是十分脆弱,比如围产期时,精神压力极大,母亲角色转换与生活琐事等,都会导致心理产生焦虑与担忧等情绪,如果产妇自身情绪宣泄能力较差,无法将自身压力与情绪释放,则长期堆积下,十分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4]

3.2孕产史

孕产史主要包括多次人工流产、流产史或者是刮宫等,又或者是子宫粘连、不孕症以及试管婴儿未成功等原因,这些都和产后抑郁症发生有着一定关系[5]。另外,如果产妇在分娩期间突遇困难,导致分娩无法顺利进行,或者是分娩出新生儿发生不良情况,这些都会导致产妇自身产生自责感与巨大精神压力,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后抑郁症发生风险。

4、内分泌激素

4.1雌激素

雌激素在妊娠过程中会发生明显变化,通常情况下,孕妇妊娠期间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会渐渐增高,当妊娠步入晚期阶段时,则激素水平会达到顶峰,而当胎儿分娩而出后,则激素又会逐渐降低,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如果雌激素水平减少速度过快,导致较大落差出现,产妇自身难以适应激素变化,会致使大脑组织多巴胺转运蛋白进行高表达,最终会给大脑区域情绪产生影响[6]

4.2孕激素

当前临床中对于孕激素和产后抑郁症之间关系还没有彻底明确,有临床研究表明[7],当产妇分娩过后,体内孕激素水平会突然快速降低,所以会导致孕激素GABA-A受体进行表达,促使海马CA1区椎体神经GABA水平出现明显改变,最终造成神经递质产生抑制性与兴奋性相互失衡,因此产妇十分容易出现情绪障碍,这也间接表明孕激素降低速度过快和产后抑郁症有着一定关系。

4.3催乳激素

当产妇分娩过后,催乳素水平会渐渐降低,尤其是分娩后6周内,研究人员针对催乳素与产后抑郁关系进行研究中发现[8-9],产后抑郁症产妇催乳素水平低于正常产妇催乳素水平,所以研究认为催乳素水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雌激素与孕激素分泌,导致分泌失调,从而形成抑郁症。

5、产后抑郁治疗研究

近几年研究深入探讨产后抑郁治疗效果发现,心理治疗仍然作为产后抑郁的首选治疗方法,并配合药物进行治疗,经过心理治疗后,患者能够感受到支持、理解以及尊重,所以可以激发产妇内在动力,并且提高生活信心,以积极乐观面对困难。药物治疗上,当前主要应用的药物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例如丙米嗪、马普替林、氟苯氧丙胺等药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症状。

6、体会

总的来说,产后抑郁症发生和多种因素均有着一定关系,主要是个体、社会以及生物学因素共同导致形成的结果,因此必须要提高重视,及时分析高危因素,从而在妊娠分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尽可能预防产后抑郁症。必要时停母乳用药。

参考文献:

[1]祝颖, 陈一丹, 韩怡雯,等. 产后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v.57(35):171-174.

[2]周芳, 贾江雪. 产后抑郁症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v.7;No.442(21):55+69.

[3]刘珊, 柳娜娜, 成晶,等.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9).

[4]杨小羽, 何荣霞. 产后抑郁的危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 040(002):128-132.

[5]李翠萍. 产褥期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性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年30卷25期, 76页, 2020.

[6]李绍芳, 艾秋池, 易楠. 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及防治对策探究[J]. 心理月刊, 2019, 14(08):44.

[7]徐丽. 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病的几个重要因素[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19(19):294-294.

[8]李真, 贾雯雯, 孙雪颖,等. 潍坊市产妇产后抑郁症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3):533-536.

[9]陈璐, 胡金萍, 拓明花,等. 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0, v.24(03):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