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 746000
摘要:微课具有资源丰富、内容精练、知识点集中、时长端且呈现形式多元等显著优势,将其应用于高中化学复习课中可以提升学生知识巩固意识,教授学生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等复习策略,以此实现高中化学复习课上学生的高效学习。基于此,文章以实际教学案例为支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知识体系建构、复习难点突破、高考考点点拨三个方面探究微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复习课;知识体系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图像、图表等多元媒介为载体记录性教学资源,其时长在10分钟以内,可容纳一至两个重要知识点,并且具有内容精练直观、主题鲜明、知识呈现形式丰富多样、不受时空限制等显著优势。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微课可以为学生复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并深入领会化学知识,并有助于压缩复习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进而为学生自主复习、建构知识、相互交流提供更为充足的机会。笔者对微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对笔者实践经验做如下分享,旨在为提升高中化学复习课质量、促成学生高效、深度学习提供思路与方法。
应用微课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复习课学习内容跨度较大,对于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对比、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降低学生复习难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建议教师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上借助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1]。
以氧气的制备知识复习为例,教师设计并制作以思维导图为核心的微课视频,将学生学习过的氧气相关知识整合在思维导图之中,如氧气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氧气制备方法、氧气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学生翻阅教材及笔记填充思维导图分支与细节内容,如罗列化学反应方程式、誊写典型例题、记录错题、延伸知识材料等,可以将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模块、相互关联的氧气知识整合在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进而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形成整体性与系统性认知。
借助微课有效突破复习难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分散,学生需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其记忆能力、学习能力有所提升,但逻辑推理能力不足。为此,教师可结合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借助微课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复习难点。
以“酯化反应”复习课为例,本节课难点在于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拓展防倒吸装置。笔者针对该难点设计并应用了囊括乙酸乙酯制取实验视频、实验细节剖析(试剂添加顺序、浓硫酸作用、饱和碳酸钠作用、防倒吸装置等)、以原子追踪形式展示酯化反应实质视频、多类型防倒吸装置在内的微课。在微课设计及应用中兼顾知识的多元化呈现、问题情境创设,并利用微课直观性、简洁性优势使学生形成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由表象到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宏观到微观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并且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以此丰富学生知识面,使其灵活应对不同的化学问题。
利用微课实现高考考点点拨
高考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及思维容量十分大,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证据推理能力、实验探究及创新意识的考察,所设置的题型虽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题目考察面十分广泛,学生了解高考化学基本题型、明确高考化学考察要点并逐渐形成利用生活经验、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取得优秀的高考成绩[2]。为此,建议教师利用微课实现高考考点点拨。
笔者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上应用了包含高考典型例题、变式练习题、教师点拨在内的微课。以“有机流程中未知物结构确定”专题复习课为例:首先呈现高考典型例题,简要讲解通过反应物与产物结构对比确定未知物结构的解题思路;其次,呈现多道变式练习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上述认知思路,引导学生形成解决同类问题的策略与视角。再次,呈现以往考试中学生易错题及错误案例,请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予以改正。
上述复习课案例中,微课的应用以考点揭示与导播释疑为起点,在讲解解题思路时以问题为引导促成学生对思路的自主构建。同时,以变式训练巩固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广度及灵活性。最后,以学生做过且错误率最高的考试题为延伸促成学生反思意识,使其注重分析已知条件,准确利用条件推导未知物结构,以此完成思维强化。
结束语
微课是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纵深融合的产物,资源丰富多样、时长较短且知识点集中,可以将抽象笼统的化学概念、原理等划分为相互联系、容量较小的知识点。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复习需求、复习难点及薄弱环节精心设计微课,找准微课资源的切入时机,进而借助微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高效汲取并内化知识、了解高考化学考察重点、形成综合性思维,进而实现高效学习、提升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兴锋.微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20(Z2):112-113.
[2]卢淑祯.解析微课在高中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20(1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