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受重视。残疾学生中的智障学生属于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如何引领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关键在于怎样对智障学生进行良好而有效的德育教育。但是智障学生因为缺乏高级情感体验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导致了德育工作因此遇到极大的困难。特教教师应根据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等特征,采取多样化、有效的措施展开德育教育,在理论引导、实践探究中用更多的爱浇灌智障学生残缺的心灵,使其在发展多方面能力中日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生;德育;有效;策略
智障儿童在生理上有缺陷,但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可是在生活中他们往往受到正常人的歧视,心理上的不健康在所难免。为了使智障儿童走向社会后能够独立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的概念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是指使用与普通学校不同、经过特殊设计的课程、教材、教学设备、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特殊化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智障学生(Mentally retarded students)是指在智慧方面要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青少年,在成长期间(即18周岁前)存在明显的适应行为缺陷的残疾学生。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这样形容智障人士:智障人士,是在18周岁之前智力明显比普通人低(即智商在70或以下),并且在家居生活、自我照顾、社交、社区资源使用、工作、认路、学术、余暇、沟通、健康和安全等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与同年龄的人相比发展显得迟缓、存在适应困难的残疾群体。
德育(moral education)指针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相关要求,对教育者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过程,所形成的规范品德和行为,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进行培养。
德育对智障学生的重要性
智障儿童青少年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因大脑受到较严重的损伤,使心理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他们的心理还在发展中,有和正常儿童青少年有着一般的心理共性,也有着与正常儿童青少年不同的心理特点。对智障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使他们将来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
特教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智障儿童青少年 的心理特点,以对他们实施正确的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发展,以确保德育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
对智障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方法
在特殊教育新课标理念下特殊教育学校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探讨适合智障学生的有效德育,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各种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这才是有效德育。
1.在常规教学中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智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在校时期也正值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此时也是对他们实施有效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2]特殊教育学校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经典的优秀思想、名言、古训,对智障学生人生发展有座右铭般的借鉴作用。我国古典诗文的最大特点是能以情动人、形象生动、以美感人,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古典作品往往能给智障学生美的享受,让听障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教师引导智障学生理解李绅写的《锄禾》是咏怀诗,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句子完全是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教学中,在唤起智障学生对劳动农民的同情之时,可教育他们懂得吃饭不易、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的道理。针对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诵读情境,选择恰当的德育形式,引导智障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完成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完成对其思想品德的塑造。
2.利用榜样进行德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影响着个人的修身立业。智障学生虽然是弱势群体,但是对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利于其个体身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适当地将当前热点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从全局出发,积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改变教师讲、智障学生听的简单直接灌输的教育形式。[3]比如,以近期“新冠疫情”事件中的逆行者事例进行阐述、评价,以逆行者们为榜样进行角色互换,讨论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是袖手旁观,还是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像逆行者们一样克服困难、竭尽所能救助他人。这样的话题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引导智障学生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思考,使智障学生的道德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3.家校联手进行德育
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家庭教育也是德育的主战场,父母是残疾孩子的行为导师。残疾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离不开老师,更离不开家长。特教教师应加强与残疾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多了解残疾学生的家庭情况,指导家长根据残疾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通过开家长会、建立班级微信群、和家长微信交流、个别交流、采用电话、短信等形式使家长对班级各项工作有所了解、认识,从而能够主动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家校联动,促进残疾学生成长。使家长对残疾子女的德育教育提高认识,从而改善残疾学生的教育方式,提高家长自身的责任感,取得较好的效果。家校联手,才能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通过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德育对残疾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配合和参与到德育中,把主要的德育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中,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残疾学生。校方可多组织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各类场所游览、观看爱国电影等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感受,更好地提高残疾学生的道德意识。
4.教师队伍进行德育
加强特教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是保证德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特殊教育学校应从全局出发,积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下的需求变化,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落实和完善教育改革体制。首先,在理论上提高认知,从思想道德教育与课本知识教育的相通性上进行探索研究,更好地落实与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其次,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特教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有目的地对德育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调整教育理念,促使特教德育教师队伍在专业素养、管理能力、教育能力等综合素质上得到全面提升。
结语:
在重视特殊教育的时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教育方针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应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明确德育工作对残疾学生的重要意义,还应根据时代发展与变化,清晰地认识到核心素养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大力建设特殊教育德育工作队伍,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切实提高残疾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认知,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促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周燕.智障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现代特殊教育,2013,(3):52-53.
李晓慧.浅析智障儿童的德育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11).50-50.
姜烈芳.培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9,(22):145-14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