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玮
巫溪县人民医院 重庆 4058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溶栓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88例。参考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方法为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浓度分别为(7.03±0.48)mpa·s、(10.68±1.35)mpa·s、(7.10±0.65)mpa·s、(10.70±1.26)mpa·s,对比可知结果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浓度分别为(6.75±0.48)mpa·s、(4.89±0.56)mpa·s、(9.78±1.34)mpa·s、(6.23±1.47)mpa·s,组间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治疗期间应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相比,前一种护理方法更安全可靠,效果更好,可加大推广力度。
【关键词】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浓度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疾病病情危急,除了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之外还可能伴随神经功能缺损的问题[1]。给予该类型患者介入溶栓术治疗对患者脑组织血供起到有利促进作用,还可控制病情恶化,但病程较长,术后各种不健康的行为都会对整体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期间给其一定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不良认知起到纠正作用,取得理想的预后效果。针对性护理是一种目标性、个性化比较突出的护理方法,与患者需求相符,本研究重点探讨该护理方式用于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具体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88例。参考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共25例,女性共19例;年龄区间段45~68岁,平均(58.95±3.48)岁。观察组男性共26例,女性共18例;年龄区间段47~70岁,平均(60.37±3.56)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显著,可开展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如评估病情、基础检查、健康宣教等。观察组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手术前:耐心地倾听患者主诉,积极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安慰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关心患者,让其感受到温暖,获得患者信任;积极开导患者,消除其担忧和顾虑心理,使其勇敢面对疾病;加强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发病原因、治疗方法等知识的了解。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主动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一旦发现患者存在任何异常情况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术后:第一,体位变换。帮助患者变换体位,这是因为良肢摆放有利于预防患者出现肌肉痉挛,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患者行仰卧位时可在肩胛骨处垫以枕头,将上肢水平线抬高,保证其手部处于功能位;之后分别在膝盖和臀部垫一枕头,确保髋关节向内旋转且处于曲屈状态,足底则平放在床上。指导患者行仰卧位,以此达到刺激其知觉的作用,降低痉挛发生率;指导患者用健肢更换体位,借助惯性翻身。第二,肢体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活动关节。从大关节按摩并活动大关节,之后按摩大小关节,之后伸指好屈伸肢体。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计算本次研究相关资料,若为计量资料,可表达为( ±s),以t为检验值。若结果显示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并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对比差别明显,有统计学差异。详细资料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s) | |||||
组别 | 例数 | 全血高切黏度(mpa·s) | 全血低切浓度(mpa·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4 | 7.03±0.48 | 6.75±0.48 | 10.68±1.35 | 9.78±1.34 |
观察组 | 44 | 7.10±0.65 | 4.89±0.56 | 10.70±1.26 | 6.23±1.47 |
t值 | - | 0.27 | 7.33 | 0.03 | 5.04 |
P值 | -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患者受脑部供血不足影响出现严重缺氧的问题,导致脑组织坏死的问题[3]。介入溶栓术是目前脑梗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有利于患者脑组织血流供应恢复正常。为取得理想的手术治疗效果,很有必要给予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溶栓术期间给其针对性护理[4]。
但常规护理更侧重于基础护理,如生命体征的监测、用药指导等,护理工作不全面,患者个性化护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因而很难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而针对性护理的实施在护理前让患者有针对性的准备,增强患者对手术方法的了解,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患者信心;术中密切配合医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加强康复锻炼,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5]。从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针对性护理更具应用价值。
综上可知,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围手术期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预后效果确切,具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马腾.针对性护理在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4):745-747.
曾凡林.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6):215-216.
安娜.急性闭塞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238-239.
郑莹莹,郑贝贝,杨钰.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4):123-125.
刘露,周洁,杨雪.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术的护理[J].科学养生,2019,22(10):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