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质量控制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邬军,吴慧,卢春生,熊勇,高以娟,胡炜

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 深圳光明 518107

【摘要】目的:探析在输血检验中采用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甄选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采用输血治疗患者70例,根据住院病例数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为3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临床基础输血检验方法;实验组患者在输血检验时采用质量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在输血后治疗的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在输血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事故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方面,常规组高于实验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检验中采用质量控制,提升患者输血的安全性,进而提升输血治疗的满意度,更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符合临床需求。

关键词】质量控制;输血检验;效果

临床中,针对患者输血治疗应掌握输血原则,在治疗时应严格对输血治疗的范围进行控制,患者应尽量不采用输血治疗,可以少量输血达到效果的尽量少输,或者不输。在临床中,当患者受到外伤影响,发生失血过多的情况时,由于患者不能自身补充血液[1]。因此,患者应进行输血治疗,以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不受到威胁。由于临床中输血不同于其他输液治疗,其输血的流程较为复杂,且当输血过程中出现问题,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当相关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出现差错,会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影响医患关系[2]。本文就针对输血治疗的70例患者开展质量控制在输血检验中应用,观察临床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9年1月~2021年5月我院70例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住院病例单号、双号划分为2个小组。常规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0.52±1.67)岁;实验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0.56±1.68)岁;两组资料互比,无差异性,(P>0.05)。本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诊断需要进行输血治疗;②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自愿签订;③临床资料完整;剔除标准:①精神行为异常者;②严重传染性疾病者;③中途退出者或更换治疗方案者。

1.2方法

常规组:符合法规下实施常规输血检验方法。具体步骤为,抽取患者血液标本,通过试管法,对患者的血型进行确定,采用盐水、凝聚胺试管法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对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同前),通过后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

实验组:实施质量控制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应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输血流程,以及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处理培训考核;增强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提高检验员的工作认同感;医院和科室对相关制度进行科学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从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采用科室主任负责制,对输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制度落实工作;在对患者输血治疗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采集,采集完成后,对采集血液的试管进行标签粘贴,并对患者血液标本及时送检和检测,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检测结果;在对患者标本进行各项检测前先做好质控再检测,患者输血前严格按要求采用多种方法验证(盐水、凝聚胺试管法,微柱凝胶卡式法等)对其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等,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完成后,及时审核发出准确的检测报告,并及时发出相配合的血液给患者输血治疗。

1.3观察指标

出院前,让患者与家属对治疗满意度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值高,代表患者对治疗模式满意度越高。治疗后,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事件进行统计,包含发热、过敏,以及急性溶血反应等。对两组患者的安全事故和医疗纠纷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SPSS 25.0为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614d4ac06102a_html_fcf86ff48467f8c4.gif±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干预治疗满意度情况对比

在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中的患者满意度明显好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n,(%]

组别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常规组(n=35)

14(40.00)

10(28.57)

11(31.43)

24(68.57)

实验组(n=35)

20(57.14)

14(40.00)

1(2.86)

34(97.14)

X2

-

-

-

10.057

P

-

-

-

0.002

2.2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事件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n,(%]

组别

发热

过敏

急性溶血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

常规组(n=35)

3(8.57)

3(8.57)

1(2.86)

7(20.00)

实验组(n=35)

1(2.86)

0(0.00)

0(0.00)

1(2.86)

X2

-

-

-

5.081

P

-

-

-

0.024

2.3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和安全事故发生率

在医疗纠纷和安全事故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两组患者安全事故、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安全事故发生率

医疗纠纷发生率

常规组(n=35)

6(17.14)

7(20.00)

实验组(n=35)

1(2.86)

1(2.86)

X2

3.968

5.081

P值

0.046

0.024

3 讨论

现今,社会发展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素质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保健意识逐渐提高,增进对医疗行业的关注度,因此临床输血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在患者输血前检查中有采集标本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交叉配血等项目共同构成临床输血时的检验工作[3]。相关流程会对患者的用血安全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对医疗安全产生影响。由于人体血液的特殊性,导致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会产生较多的不确定。由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高低反映了临床输血治疗风险大小,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时,表明临床输血治疗风险下降,治疗安全性越高[4]

因此在对患者输血时,应依据临床检验的相关流程,细致准确的对患者标本进行检验,从而降低输血治疗安全事故和纠纷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对患者输血治疗前检测做好质量控制时,提高了输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证输血者和供血者血液相配合,从而提升输血安全性;在输血治疗时,强化输血的质量,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的发生,有效提升患者的输血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输血治疗满意度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事故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方面,常规组高于实验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输血检验中采用质量控制,提升患者输血的安全性,进而提升输血治疗的满意度,更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符合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帅庆禄,黄美容,熊杰.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在预防感染性疾病中的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 2020, 10(2):20-21.

[2]罗荣珍.质量控制运用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8(04):154-155.

[3]高瑞君.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应用效果研究[J]. 人人健康, 2019, 504(19):242-242.

[4]张小露, 江黎黎, 夏静怡.分析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及应用效果[J]. 母婴世界, 2019,(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