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以和县一中110周年发展看中国现代化历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2


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

——以和县一中 110周年发展看中国现代化历程

汪斌

安徽省和县一中

一所学校办学育人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校史并将其用于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还可以借助校史这一素材进行研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我整合并设计这一专题,从微观视角即和县一中110年发展来展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建构知识。

和县一中虽不能像北大一样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头浪尖,但它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大历史的发展脉络;而且利用校史,有利于学生从身边历史资源出发,感悟中国近现代的巨大变迁,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614bf588897cc_html_60afad1ad93acac3.jpg 导入设计】



614bf588897cc_html_a35aa31144a5b748.jpg

图一 和县一中今貌



图二 喜雨亭(翻修的百年古建筑)

教师:(展示图一)今天和县一中,高楼林立,风景如画,充满了现代气息。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和县一中的历史吗?(展示图二)我们学校脱胎于1902年和州官立中学,至今已经走过110年历史。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中,通过其激昂而又坎坷的发展道路来审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展示课题: 以和县一中110周年发展看中国现代化历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一中读书两年了,但未必了解一中的发展历程。即使有人知道,也只是只言片语,难知其事。直接点出本课主线,实现“身边的历史”和“教材中的历史”的结合。

【讲授新课】

一清末——探寻现代化

材料一 康熙年间,和州城复建书院于北门街,名“和阳书院”。雍正以后,书院改为官立。

材料二 《皖政辑要》(第十五册)记载:“和州中学堂,官立在东门大街就和阳书院改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知州德馨(满人)开办,以洲厂串票契纸契税提款及兵户房册书提款为常年经费,学生三十名。”

问题:(1)材料一“书院改为官立”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清末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材料了解和县一中的前身;借助材料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2)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赔款和捐税过多,人民负担过重,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为维护统治,开始新政。

过渡:伴随着清末新政,新式学校—和州中学堂创立,但学究掌权,衙门气息严重,教学质量低劣,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差甚远。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之路,才迎来了转机。

二民国前期——践行现代化

材料 辛亥革命后,“和州中学堂”更名为“和县中学”,学生很少。《安徽公报》民国元年三月十三日载,当时和县中学有20余名学生,民国元年毕业生只有3名,尚有2名考试不及格。

问题:(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2)材料采用了哪一种纪年方式?它与公元纪年怎样换算?

【设计意图】近年来,文史常识在高考中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一中发展联系中国历史进程。(1)影响: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现状。(2)民国纪年法,1911+民国纪年=公元纪年。还有年号和干支纪年法等。

过渡:在中国现代化渐进发展之时,193777日,日本全面侵华,1940年和县沦陷。这场大规模的外来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大的民族危机,也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

三抗战时期——现代化受阻

材料一 民国廿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学奉命停办。民国廿八年春(1939年),和县初中借戚桥小学复课,张亮再度出任校长。民国廿九年(1940年)春,学校迁至城内文庙上课。未几,日寇占和城,学校迁往香泉。

614bf588897cc_html_fa3f576ec7d5d062.jpg 料二 ……这一时期正值抗日艰苦岁月,但师生爱国之志不渝,求生存、灭日寇的热情不减。如语文老师编选《民族正气文抄》,内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史可法的《答多尔衮书》,还选抗清义士戴重的《河村文集》内有相关篇章……

革命烈士成本花在和县初中读书时,就参加和县“中国童子军1194团”学生组织,受到严格的军训。

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中在日军侵华中受到了怎样的破坏?(2)材料二体现了中华民族哪一精神?这种精神的孕育主要受哪一思想影响?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设计意图】几段文字材料难度不大,但意义深远,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一中先贤不屈精神,以塑造优良品质和积极人格。(1)破坏:被迫停办。(2)精神:威武不屈,不畏强暴,重义守节。思想:儒学(理学)。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塑造起了积极作用,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民族向心力等;有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一面,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过渡:要想实现现代化,民族独立是前提。经过近代110年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194910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化建设也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四新中国成立——现代化新起点

教师:(展示开国大典照片)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县一中也迎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图片展示)

正当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之时,由于“左”倾错误,中国社会发展遭到巨大挫折。

五动荡时期——现代化受挫

材料一 1956年,曲忠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备日臻完善。

1957年反右斗争中,60余名教师中有18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列为有严重错误和右倾思想受批判的有30多人。

1958年校领导传达县委指示,要求和中筹建土机床。

1962年,张石樵任校长。在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一手抓勤工俭学,一手抓教学质量,获得生产教学双丰收。

材料二 1966年,“文革”开始,和县中学受冲击,学校秩序混乱,工宣队进驻。1969年下半年,和中下迁到石杨山区,教师下放,学校肢解,校产瓜分。1974-19757月,学校继续搞斗批改。工宣队进驻。和县中学改为和县第一中学,和县初中改为和县第二中学。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在这一期出现哪些偏差和困难?(2)材料二反映了“文革”在哪方面的影响?概括“文革”给和中造成的破坏。从现代化角度思考,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吸取怎样的教训?

【设计意图】和中的遭遇是新中国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乱象的缩影,校史和共和国史紧密相连。(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运动和三年困难时期。(2)文化领域。破坏:教学秩序被打乱,师生人身安全和权益受到极大损害。问题:“文革”是社会秩序混乱,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过渡:这一时期,特别是“文革”十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摧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出现了倒退。这一切使我们明白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和县一中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

六新时期——现代化新华章

材料一 1978年和县一中被确定为巢湖地区重点中学。1984年,丁纯富任校长,重修校门,兴建2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造学生宿舍楼;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制定新校歌,确定“守纪、勤奋、求实、开拓”八字校训……

材料二 1992年,黄彩林任校长,实施科学管理,启动名师工程……2006年,秦贤清任校长,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问题:(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中迅速发展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90年代后一中发展突飞猛进与当时国家什么战略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新时期我国现代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和县一中也有了长足发展。历史的厚重和前景的光明激发了学生的爱校热情,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续写光荣历史。(1)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发展;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科教兴国”战略。

【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和县一中各时期的照片)这节课我们以和县一中发展为主线,借助一中的历史观察了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中和一中人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都生活在历史中,他们与时代、与历史休戚相关。

回首过去,一中的先辈曾谱写了值得我们缅怀的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中学子还将创造新的辉煌历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