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配药方式对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不同配药方式对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李素华, 区惠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不同配药方式对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常规配药环境下和相对封闭配药环境下不同配药方式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干预结束后,在I类环境中采取手工配药时不溶性微粒数量显著少于III类环境,P<0.05;在封闭环境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与常规环境无显著差异,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相比于常规配药环境更加有利于微粒融入静脉输液制剂,提高静脉输液制剂的临床疗效,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配药方式;静脉输液制剂;不溶性微粒;影响

静脉输液具有治疗效果快的好处,但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对人体产生以下各种危害,包括:诱发静脉炎,导致肉芽肿的形成,造成血管栓塞和引发输血反应。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直径在50μm以下,肉眼不可见,具流动不溶性,在机体内不能代谢。蛋白药物需要高度稳定,以增加产品的保质期和抑制蛋白聚集,蛋白聚集会带来免疫原性的风险。为了实现蛋白药物的稳定性,制剂开发人员使用包括各种缓冲液、表面活性剂、糖和其他化合物在内的水溶性辅料,来抑制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测量配方中赋形剂的品质和状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个配方参数在决定其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赋形剂的性质和种类繁多,这些物质通常会干扰蛋白质颗粒的测量。因此对于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数量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适宜的方法,选择在常规配药环境下和相对封闭配药环境下配置的静脉输液制剂,在洁净工作台中至少合并4个试剂的内容物,置于取样杯中,置于2分钟后置于取样器上,对其中的不溶性微粒测量4次,将后3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计算微粒数。

1.2方法

检测常规配药环境下和相对封闭配药环境下不同配药方式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配药方式不溶性微粒数量。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涉及到的数据信息统一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不同配药方式不溶性微粒数量

干预结束后,在I类环境中采取手工配药时不溶性微粒数量显著少于III类环境,P<0.05;在封闭环境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与常规环境无显著差异,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注射剂因其起效迅速、作用强而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其直接进入血管、皮下或肌肉组织,且成分复杂,影响质量因素多,临床使用不合理等因素,使得注射剂不良事件频发,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所以安全性控制尤为重要[1]。不溶性微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不溶性微粒是指除气泡外,随机存在于液体制剂包括灭菌粉针剂所制成的液体中的可流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其直径在50μm以下,肉眼不可见,具流动不溶性,在机体内不能代谢。不溶性微粒分析是蛋白质药物稳定性的关键预测指标,也是衡量药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大多数不溶性微粒检测的方法所需样品量巨大,而且费时费力,导致在后期候选药物筛选和早期配方开发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对于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的检测[2],各国药典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要求使用显微镜法检测其中的不溶性微粒。之后由于光阻法更适合生产质控,不溶性微粒的检测常常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有些因素往往还容易被忽视,比如样品中的气泡、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污染、取样位置、仪器的校准等。需要明确的是只有直径在2μm以下的微粒[3],才有可能参加与肾交换而排出人体;而直径为2μm~10μm的则会残留在体内,无法排出体外。微粒进入机体所造成危害一般多发生在肺、脑、肾、眼等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小的毛细血管内径仅有4~7μm,而婴幼儿、儿童的毛细血管更细[4],因此微粒对这类患儿的伤害更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调配输液时的环境不达标;配液人员手卫生不合格;大输液及安瓿瓶口未按规范消毒;配液时注射器反复穿刺;输液药物配伍过多,尤其是中药注射剂;配液人员混合调配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到位[5];配制后输液贮存条件不适宜或放置时间过长等都会导致静脉输液制剂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加。本次研究中,干预结束后,在I类环境中采取手工配药时不溶性微粒数量显著少于III类环境,P<0.05;在封闭环境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与常规环境无显著差异,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为此,结合上述分析数据,临床在静脉制剂配药过程中要使用质量优良的大输液及药品,因为质量好的注射剂含有不溶性微粒更少;加强处方审核,合理用药;规范配液操作,最好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配制输液;规范输液操作,做好手卫生;根据输液性质或药物特性选择适宜的输液装置。

综上,相对密闭环境相比于常规配药环境更加有利于微粒融入静脉输液制剂,提高静脉输液制剂的临床疗效,故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炽. 安全输液护理思路[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019(094):38-39.

[2]吕红. 静脉药物配制方法对产生微粒数量的影响[J]. 健康大视野 2020年9期, 8-9页, 2020.

[3]陆恩浩, 陈依婷, 何文秀,等. 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不溶性微粒的评价[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0, 015(002):31-36.

[4]肖佳庆, 李俐. 不同配药方式对静脉输液制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0, v.44;No.423(01):147-147.

[5]赵先岭. 静脉药物配置方法对产生微粒数量的影响[J]. 中国处方药, 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