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纵隔型肺癌 CT及 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丘洪林 钟素华 通讯作者

龙岩市第一医院 364000

【摘要】目的 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患者分别实行CT及MRI诊断,观察诊断效果。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纵隔型肺癌所进行的诊断中,CT及MRI都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互补性,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及MRI;诊断价值

纵隔型肺癌是一种肺部肿瘤疾病,患者发病后,其支气管会受到严重阻碍,会使肺上叶处于完全不张状态,使病变产生于纵隔表面,进而引起纵隔肿瘤。由于该病症发病部位位于患者肺内,并且纵隔旁肿块和纵隔肿块的影像征象较为相似,因此检查期间很容易产生误诊现象,不仅会对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影响患者预后,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对诊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非常关键[1]。本次研究就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纵隔型肺癌患者60例展开研究,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41-75岁,年龄均值为(59.33±2.06)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研究,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意识模糊以及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患者;排除合并其他急性病症患者;排除中途退出以及耐受性较差患者。

1.2方法

CT检查:选择64排螺旋CT机。参数设置:扫描矩阵512×512,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5mm,重建间隔1mm。于患者屏气状态下展开扫描,自胸廓上口直到肺底进行扫描。之后则可以展开增强扫描,使用双通高压注射器注射80-100毫升碘海醇,速率为3.0ml/L,延迟22秒、60秒分别实行动静脉期扫描。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后行MPR处理。

MRI检查:选择MRI扫描仪,体线圈,首先展开平扫,横轴面自旋回波(SE) 序列:TR/TE为600 ms/9 ms,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TE为2500 ms/83 ms,主要包括横断位、冠状位T1WI、T2WI或加脂肪抑制序列T2WI,之后则可展开增强扫描,使用0.1 mmol/kg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患者实行肘静脉团注,速率为2ml/s,10秒后则可展开无间断连续图像采集。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并详细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描述计数资料、(614ad2f37aa7b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描述计量资料,分别行卡方、t检验;若组间值P<0.05,则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n(%)]

组别

例数

阳性

阴性

灵敏度

CT

30

30

0

100.00%

MRI

30

30

0

100.00%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病灶常见于肺内,由于其发病位置具有特殊性,临床误诊率较高,很容易引起医患纠纷。纵隔型肺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肺门肿块位于肺叶内部或者是纵隔肿大淋巴结所造成的,其影像形态和纵隔肿瘤表现极为接近,临床诊断难度较高[2]。并且纵隔型肺癌在纵隔侧胸膜下也有产生,依照生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肺癌。就组织学层面而言,纵隔型肺癌常为小细胞癌,所以临床诊断中并不能及时发现癌症病灶,需要对诊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以往临床术前评估方法包括影像学、血液以及病理穿刺等。而最近几年,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CT和MRI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CT、MRI等都是对纵隔型肺癌进行诊断的重要方式,CT主要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展开断层扫描,MRI则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扫描。CT的空间分辨率良好,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病灶范围进行确定,其主要是通过X线展开深度扫描,之后处理所获得的信息,进而得到结果[3]。CT有着操作时间短、无创、操作便捷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其可以对肺门肿块情况进行直接性观察,能够为医师及时掌握患者纵隔肿大淋巴结体积、位置等提供便利。除此之外,其还可以对病灶边界情况进行清晰展现。但是受到周围组织影响,其漏诊、误诊率较高。MRI则可以对CT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避免,其组织分辨力较高,可以通过成像参数的改变实现改善对比度的目标,能够为病灶观察提供便利。MRI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指导医师对病灶体积、形态等进行熟练掌握,进而制定治疗计划。此外,MRI无放射性并且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有效检查病灶部位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能够进一步对胸膜以及肿瘤侵袭程度等影像变化进行观察。对于纵隔型肺癌,其CT表现为肿块不规则或分叶状,周围型肺癌多伴随毛刺征,中央型肺癌可见肿块侵犯支气管,并伴随阻塞性肺不张,周围型肺癌则多伴随胸膜凹陷征。行增强扫描后则可见肺门肿块为不均匀性强化。MRI表现为中央型肺癌,在T1EI上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略高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上则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等信号、略高信号,并且和肿块信号相比较,阻塞性病变信号相对较高。增强后通常表现为显著强化,肿块和纵隔淋巴结表现为一致性强化,而对于阻塞性肺不张,其并不存在显著强化。周围型肺癌在T1WI上通常呈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信号或者略高信号,在T2WI上则可以呈现为均匀或者不均匀的低信号、等信号或者是略高信号。增强后则可以产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4]。临床中,CT及MRI均有着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医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并且其影像学表现存在互补性,有利于促进检出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实现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目标,存在应用价值和意义。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均为100%,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对纵隔型肺癌所进行的诊断中,CT及MRI都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CT及MRI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其漏诊率及误诊率较低,准确性较高,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峥艳,沈海艳,邹夏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4):94-96.

[2]田志三.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2(12):98-99.

[3]徐从斌.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93-94.

[4]黄启标.CT及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v.40(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