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认知两极化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实践探索——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4

大学生就业认知两极化下“辅导员 -班主任 -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实践探索——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

王律强 ,王青

鲁东大学农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

摘要: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新时代背景下,将精准服务理念贯彻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全过程势在必行。文章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现状,分别从学生、院校和教师三个角度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学生就业认知两极化、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脱节和就业指导缺乏精准服务三个问题,初步介绍了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发挥角色优势、三级协作互补”的精准就业指导管理理念。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角色优势;精准就业

树立精准服务理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招生扩招政策推进落实,毕业生总数逐年递增[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高要求和专门化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教育部针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精准就业”、“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工作”和“强化精准服务”工作要求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导师队伍的育人角色优势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

(一)严峻就业形势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认知两极化凸显

目前,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逐年升高,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根据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内容,2021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如图1所示,尽管近几年全国研究生录取占比连年升高,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空间有限[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依然是应届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2]。新冠疫情常态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使得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化改革的就业市场矛盾更加突出,形势更加严峻。

面对外部快速变迁的就业环境,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认知已无法适应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尽管相当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依然对“考研考编”情有独钟,但对工作时间更加灵活、自主性更加注重的自由职业也越来越青睐。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群体毕业后不立即就业甚至不就业的现象日益凸显,此群体被社会称之为“慢就业”群体。“慢就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可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就业过渡时间,用以确定职业认知和明确职业规划,但其演变成与社会脱节的“不就业”现象也屡见不鲜,暴露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职业目标不明确以及就业能力欠缺等问题[4]。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根据近五年大学生就业前毕业去向选择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升学考编,计划不立即就业的学生比例逐年升高,选择进入企业锻炼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却逐年下降。大学生就业认知呈现“唯升学考编”和“慢就业”两极化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就业观念落后和不重视根植于专业基础之上的职业规划教育,其根本在于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614538446493f_html_641160ca3e3c4ed6.gif614538446493f_html_7dd2ef776190f9ef.gif

图1 2012-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考研占比 图2 鲁东大学农学院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统计

(二)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脱节

就业指导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于日常专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不能深度融合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缺乏专业特色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拥有过硬的素质本领,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初具竞争力。而就业指导教育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来引导,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程和动手实践课程与其进行无缝对接,这与目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学生缺少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窗口,不具有能够适应复杂多变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就业认知,这究其根本往往是由于对其所学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的准确定位,不清楚专业相关的产业结构、岗位需要和应聘条件,盲目认为只有升学和考取编制才是学业所成。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各行各业并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跃度。将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完全分离既限制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对于日常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缺乏兴趣,不能广泛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达不到专业与职业的有机统一。

(三)混淆“育人”角色导致就业指导泛而不精

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学生求职创业过程中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扮演不同的“育人”角色。导师是指导学生科研、考研和就业的教书育人者,凭借自身扎实的理论学识和专业实践经验优势,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获取和专业技能实践方面融入创新创业思维

[5]。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为专业而学,为兴趣而学,为就业而学”的意识,结合学生特长,指导其尽早确立求职意向[6]。辅导员是学生工作专职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员,在就业服务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运用信息数据平台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情感沟通,服务协调,解决学生就业意识树立、生涯规划制定和求职择业中的实际问题[7]

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易混淆三者的“育人”角色,从而导致就业指导泛而不精,覆盖面广,却无法针对每一个就业需求不同的个体进行精准化的指导服务和跟踪。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点对面”的就业指导模式[8]。“点”即为单一的组织或个人。“点对面”就是单一组织或个人为完成就业指导任务采用相同标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机械式理念“灌输”,忽视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独立就创业思维的培养和意识到行动的转化。目前,已经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的部分高校片面强调导师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单一责任,不能有效促进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无法协调服务和多位一体,甚至完全模糊混淆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将导师和班主任盲目充当为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助手,无法达到学生精准就业的目的。

二、鲁东大学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

根据鲁东大学就业管理指导办法,鲁东大学农学院在综合吸收了其他高校促进精准就业的经验办法基础上,依托学院导师制的实际情况,提出“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并开展相关探索。以下将从模式组织运行和就业指导由面到点精准落实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三级管理,四级联动,全员参与

图3为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该模式采用“三级管理,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以“实现学生精准就业”为目的,提出并采用“发挥角色优势、三级协作互补”的管理理念,突出“学生为本”思想,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谓“发挥角色优势、三级协作互补”管理理念是指集中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导师在就业指导中的角色优势,建立一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且具备就业指导专业技能的教师团队,通过相互信息共享与协调服务,借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朋辈辅学力量,引导学生实现全面精准就业。

“三级管理”是保障。学院在保障充分发挥导师课堂阵地作用的同时,利用学生配制数量较少的特点,通过课外实验训练平台将专业前瞻性指导、前景研判和就创业渠道开拓三方面贯穿于新生专业见习至毕业生生产实习全过程,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联。班主任作为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工作中“落实到点”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就业意识培养、就业活动动员、就业心理关注和就业服务跟进等工作。辅导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线,全程对导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参与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协作互补。具体包含:解读响应国家和学校最新就业政策,整合、共享与分类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三级平行运作,服务协调。

614538446493f_html_b7a41cccafa11df0.png

图3 “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

“四级联动”是关键。就业指导工作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就业指导要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学生干部”四群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是实现精准就业指导模式可持续运作的关键。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院设立“学生就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如图4所示,委员会成员由“学生党员模范”、“学生会社会实践部”、“班级团支书队伍”和“课题组学生代表”组成,发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模范先锋作用。学院基于导师与班主任在学生基础学业、学术研究、专业实践及个性化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跟踪研判,通过辅导员就业服务及学生干部协调推进,实现四个群体的交流联动,在直接帮助学生全面精准就业的同时间接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就业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团队,而学生干部的“模范化”也进一步促成学生群体中“自我服务”普遍意识的形成。

614538446493f_html_157b090309e0a5d2.png

图4 学生就业实践工作委员会运行模式

(二)思政贯穿教学,专业关联职业,全过程实施

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原则,实行全程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全方位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突出专业特色,强调专业和职业的关联教育,实现学生从所学专业到从事职业的完美对接。导师队伍(任课教师队伍)在横向方面通过“思政进课堂”活动挖掘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将参军入伍、基层就业及志愿服务西部的就业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领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尚求职道德,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纵向方面,以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为平台,注重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引导,提高学生择业就业所需的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教育过程中专业前景和就业前瞻性分析指导。横纵拓展,双管齐下,依托辅导员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育人。

(三)分专业实践训练,分阶段突出重点,分类别就业匹配,精准化服务

为充分保障“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由面精准到点,由学生集体落实到学生个人,学院在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时间节点的基础上按照“分专业、分阶段、分类别”的方法实行精准化就业服务。

学院依托“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组建各专业创新创业就业实践训练营,由导师队伍统筹管理本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见习、生产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辅导员队伍以各类职业类大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以赛促训,组织日常就创业实践训练,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就业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按照“不同阶段不同指导方法”的原则突出指导重点。大一阶段,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基于专业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发展方向;大二阶段,侧重于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初步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联;大三阶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咨询服务,引导其专业认同感上升为职业认知;大四阶段,侧重于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指导,普遍性就业理念与特殊性职业观相结合,推进精准就业。

解决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复杂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捋清新时代背景下对外部就业环境愈加敏感的大学生就业需求。图5为鲁东大学农学院2021届本科生就业意向数据统计(升学统计参考2021年研考报名数据)。辅导员通过问卷调查、就业管理系统跟踪、班主任及导师就业信息分享将高年级学生按照“就业、升学、创业、出国、其他(以参军和二次考研为主)”五大类毕业去向进行分类管理,就业意向亦可按照“专业对口就业、非专业对口就业、考编(考公、考选、考教师等)”的分类方法进行精细分化。运用线上数据平台进行就业信息分类推送,线下组织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多管齐下,保障毕业生按照自身职业规划高质量就业。

614538446493f_html_f489582478ebd065.gif

图5 鲁东大学农学院2021届本科生就业意向统计

(四)“一对一”跟踪,“点对点”帮扶,精准化指导

就业指导全覆盖是学院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模式下教师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学生干部之间开展信息共享与协调统一服务工作的基础目标。第一,学院以班级和课题组为单位在高年级学生就业需求分类结果基础上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采用调查问卷和共情交流等方法牵头建立“就业台账”和“就业日记”,利用“四级联动”网络开展学生职业倾向(兴趣爱好、职业定位)记录、求职动态(简历制作和投递、面试、技能培训)标注和心理问题排查等工作,实现线上数据信息维护更新和线下就业信息跟踪反馈;第二,辅导员依托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平台、鲁东大学就业创业网和鲁东大学就业管理系统做好就业信息分类推送、谈心谈话开展及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第三,在全面铺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工作中,特别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身体残疾毕业生,针对就业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精准施策,在经济资助、心理调整和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实行“点对点”重点帮扶。

三、成效与反思

以鲁东大学农学院为例,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相关文件,积极动员多方力量,先后对毕业生升学择业调查、毕业生复试及就业面试线上培训、“一对一”就业指导等工作进行精准施策,分阶段分专业有序开展“线上双选会”,引导大学生多渠道高质量就业。2021年学院总体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等均达到预定指标,其中总体就业率为99.1%,专业对口率为71.1%,本科考研录取率为53.1%。

目前,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化愈加明显,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制”精准就业指导模式在解决复杂多样的学生就业需求问题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角色重叠”和“责任撞车”可能会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消极影响,适得其反;就业服务信息的精准匹配和有效对接需要能够普遍推广的大数据平台支撑;就业指导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等。相信随着精准服务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精准就业指导模式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庆彬.高校就业市场工作的新机遇及新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3):40-44.

[2]李晨希,刘慧.精准化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的转型研究[J].江苏高教,2019(09):102-106.

[3]董鲁皖龙.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N].中国日报,2020-12-2.

[4]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64-66.

[5]涂方剑,颜海.素质导师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8(06):30-32.

[6]李亚员,李健.新时代高校“精智就业”服务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02):106-111.

[7]魏彦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J].人民论坛,2020(15):204-205.

[8]毛丙波.策略性行为视域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03):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