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3

以产业融合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对盐城 市实施乡村振兴之产业兴旺的分析思考

袁垚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江苏盐城 224000)


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十九大报告提出七大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为首次提出,可见乡村振兴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方面内容,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因为发展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核心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

盐城作为长三角地区体量最大、生态最好、区位最优的平原农业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对于本市乃至全省总目标实现都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盐城市农村产业融合快速推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突出亮点。

一、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主导产业大而不强。近年来,盐城市粮食、蔬菜、生猪、家禽、蛋类、油料、水产等16个农产品规模和产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仅占全国0.18%的土地、0.64%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国1.2%的粮食、1.7%的蔬菜、1%的肉类、2.92%的蛋类和1.93%的水产品。但总体来看,农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仍很突出,区域之间差异较大,里下河、渠北的部分地区多是稻麦二元种植结构,特别是一些经济薄弱村,整体面貌多年如一,全市粮经比仅为6.7:3.3,单位农用地效益仅为3000元左右,较全省平均水平低400多元。路、渠、闸、涵等配套水平不高、历史欠帐较多,高标准农田比重仅在50%左右,严重影响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市仍有120万亩的农田,大型农机无法下田作业。高效设施农业、高效畜牧业、高效水产养殖业占比仍然不高,农民收入40%左右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

2.龙头企业少而不优。与加快农业大市迈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相对不足且较为分散,特别是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严重匮缺。全市还没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超50亿元,也没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能够进入全省前十强。全市1692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经营粮棉油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占一半以上,食品工业产值仅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44%,利用外资的龙头企业仅有26个,与现代高效农业和开放型农业发展不够合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省内排名多年徘徊在第十左右。农产品初加工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如稻谷加工以大米为主,小麦加工以面粉为主,水产品加工以速冻为主,畜禽产品以初加工和活体经营为主;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还不高,产品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增值能力低、市场占有率低“三低”现象。不少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力、自我发展动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不强的问题。

3.农产品品牌杂而不响。全市农产品品种丰富,农业品牌众多,但总体来说多而不优、杂而不响,像东台西瓜、射阳大米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较少,在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更少,没有形成像盱眙龙虾、阳澄湖大闸蟹、洛川苹果、五常大米、安吉白茶的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市场占有率、农民增收效应不够突出。近年来,为了深耕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全市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设力度,每年在上海、南京等地举办多场次产品展示和品牌推介活动。2019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正式发布“盐之有味—自然遗产地盐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年底,品牌推广运作工作已移交银宝集团负责,但如何梳理、整合市内地方品牌,如何处理与地方品牌的关系,如何发挥“盐之有味”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还需要深入研究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步骤,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4.一二三产融而不深。目前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之间大多是物理拼“合”,缺化学交“融”,“融”而不“深”。主要呈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从事一二三产融合的经营主体往往缺乏中长期规划,定位不明晰,什么赚钱投资什么项目,简单效仿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是一二三产融合的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比如在公共基础设施、土地成本、融资信贷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融合的手脚。如此,导致我市一二三产融合深度和广度不够,农产品延伸的链条较短、多功能拓展欠缺、附加值不高。

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有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建议市委市政府一是要全面精准高效利用好中央和省市的重大惠农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规划,确保规划的全局性、前瞻性、连续性、严肃性,同时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二是要立足我市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从解决乡村经济问题入手,以发展乡村经济为中心,始终把发展乡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全面深化农村农业的供给侧体制改革,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三是要做好产业帮扶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实效。

2.着力培育吸纳乡村振兴的职业人才。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倡导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千方百计“网罗”各类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一方面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敢于试点,有序引导由城返乡的“逆行者”。这些“逆行者”有见解、有技术、有资金、有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新引擎。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变进城与下乡的“单行道”为“双行道”,引导更多的科技人才下乡投身现代农业,同时用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机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时代新特点的“上山下乡”,以彻底解决当前“谁来种地”以及“如何种好地”问题,进而推演到今后“谁住乡村”和“乡村振兴”的话题。

3.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盘活土地造血功能。首先,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坚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其次,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形式,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联营、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的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4.加快建立和完善财政金融对“三农”的帮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财政对“三农”的倾斜,而且更需要金融的强有力支持。为此,一是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输血力度与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扶持,特别是要引导财政资金要转移到支持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上来,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切实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最大效益,从而增强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二是重塑乡村商业金融体系,创新发展“银行+政府+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电商平台+农村金融等模式为贷款主体多方位提供资金来源,同时支持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5.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和提升农业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副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高效有机衔接,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6.积极实施高质量品牌兴农战略。深化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因时因势引导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推动农业向提质增效发展,坚持以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产业兴村行动,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的潜在价值,有序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建设,大力培育具有“盐”字号的中国农业特色品牌的驰名商标。

7.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要实现产业兴旺,加快农村二产的发展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是重要支撑点。比如要积极推进农产品向精深细去加工,以家庭农场为载体,以特色化的加工技术为核心,结合时尚、文化、创意等元素,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精深细加工能力和独特的地理标志,彻底转变以往的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和销售,力争把最多的农业附加值留在乡村内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8.加快培育乡村电子商务新动能。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离不开电子商务这一新动能。比如将农业与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起来,积极发展现代化智慧农业,鼓励在线上主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丹阳特色产品馆,以及在线下特别是在我市旅客流量较大的国际眼镜城设立特色农产品馆,把具有“盐”字号的农产品真正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增加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的途径。

9.积极培育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多元化经营主体。一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各种现代农业博览会积极创新发展订单式农业,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实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订单农业”的良性运作模式。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突破产业界限壁垒,实现企业的跨地区、跨产业的转型升级,激发龙头企业的融合发展活力。三是鼓励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历史文化村落为形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6142e8fc411c1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