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责任素养 让思政教育落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1

涵育责任素养 让思政教育落地

牛忠珊

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如何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又如何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对当前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有着长期的指导意义。但教师作为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植桂培兰,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

第一,将“高大上”理论落地,切实让学生身临其境,“以身试法。”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责任故事,讲好情境故事是涵育和提升学生素养和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日常的授课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并学会对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在整合的过程中,以学生为参照,以学情为背景,挖掘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地方事件、学生身边的事件、时事热点事件,教师要对事件进行创新,善于发现事件、善于将事件等有效教学素材加以整合,设置问题情境,情境要真实,有价值,具有开放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代入情境中,梳理问题链,交流达成问题核,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思辨和调整,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己利他。

第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仰的人传承信仰。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而知识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不足的缺憾。”教师要有坚定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中国的信仰,对中国人民的信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信仰,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才能掌握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才能传递信仰。这个信仰就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博学笃行,行为示范,要求学生成为什么人,自己就要做到这样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做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授课中因势利导,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就如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红思政课教师”岳松所说:“我们所教的思政课,我们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没有医学生来的那么直接,但往大处想,我们这门课受众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关乎一个年轻人的三观、为人处世的态度、应对人生的方式、为家为国奋斗的情怀。如果不好好上课,也许将来社会上增添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建设者,而是自私自利的‘霸座男’,说不好还会抢夺公交司机的方向盘。能够降低上述事件出现概率,我的工作就有意义。”

第三,用爱做学生的引路标。在教育的道路上,教师总会遇见各形各色的家庭,各形各色的学生,有些学生因为有幸福的家庭而治愈一生,而有的学生则因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这时思想政治教师担当的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育人”,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幸福感。如何创造幸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也比仅仅是一个远景和目标,更多的是一种实践。”作为教师,除了站稳三尺讲台,更多的则是通过关注、关爱、尊重和耐心去对待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缺点和不足加以正确的引导;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合理正当的选择,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多一点儿耐心,教育的大忌则是着急不得,慢下来,静待花开,学生不是批次批量产生的零件,而是每个人都自己的花期,教师要做的则是悉心照料,勤恳耕耘,必有所获。要始终相信学生的心灵是一片柔软的土地,悄然的撒播下梦想的种子,用爱浇灌,静静期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四,让社会实践搭上思政课的列车,理论联系实践。南宋诗人朱熹有诗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如探索我国的政治制度就可以让孩子们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感受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就可以在运动会接力赛或平常的集体生活中渗透;感受规则可以以学生上下学排队、在楼道里上下靠右行、在十字路口按照道路交通法规过马路等渗透;感受法治的威严,则可以在学生之间召开一次学生法庭模拟大赛或者组织学生去法院实地观看审判现场;感受初中生活则可以带领学生从校园周边进入学校介绍参观以及深入校史馆感受学校的发展变迁;感受民主进程和救亡图存可以一起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发展等等……真正的将理论联系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原理,践行原理,教师不受束缚,学生解放天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中的“六要”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崇高的追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理论水平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开阔视野范围、诠释科学理论,严格自身言行、传递正向能量,增强人格魅力、树立良好形象,加固信仰的“承重墙”、增强情怀的“温度计”、拓展知识的“同心圆”、扩建教学的“立交桥”、筑牢人格的“压舱石”,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爱、可靠,乐为、敢为、善为、有为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