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齐福小学校 四川 岳池 638300
内容摘要: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要导向作用的合作探究过程。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获得学好数学用来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关键字:初中数学、“多”与“少”、“量变”与“质变”
最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具有个性化的探索式过程。除了主动接受学习知识,还应该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动手实践等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体系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带着问题去观察、实践、预测、计算、推理,从而达到既学习数学知识,又提高学习数学知识各方面能力。所以,我们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和掌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多”与“少”,让全体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达到不同的效果。
一、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多”与“少”。
数学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是以学生学习、探究为主体,教师设置问题为主导的一个相互探索,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不仅要设计每个教学流程所分配时间的“多与少”,还要分配讲与练的“多与少”,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多与少”。完全改变以前的“满堂灌”和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那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老师筋疲力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也会对该学科产生厌倦情绪,长此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展示“少”。课堂上教师讲,课后学生练,除了做到老师讲的一成不变的试题能独立完成外,其余稍微灵活性试题学生便摸不着头脑。因为学生没有得到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学习过程,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解题方法,更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能按照老师所讲的框架、公式、定理去勉强完成一成不变的相关习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这一节知识时,我们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就会预先复习整式加减中的方法——合并同类项,然后由教师直接抛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如何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接着出示一个比较简单的范例,由教师设置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逐一讲解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由浅入深学习例二、例三。完成书本上的例题讲解,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叫学生去完成。整个过程都是教师满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的很多很多,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甚至是交流展示的机会都极少或者没有。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不能达成,也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初衷。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系和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出更多的时间由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探究过程中不断的设置一个又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少量的给于引导、点拨,逐步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课后练习的“多”与“少”。
探究新知,重点在学生掌握其探究过程,学生每学习一些新的数学知识,一定需要利用类似的习题去巩固,以便对新知的牢固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变化的多一些,学生才能利用所学新知进行举一反三,灵活处理。练习应该改是课堂上少,课后多。课堂上每一个新知可以只需要设置一个相关的习题进行练习反馈,课后可以根据课堂学生对新知的反馈掌握情况,对理解不到位、掌握不是很全面的问题,设置多一点的相关习题,让他们利用更多的课后时间去解决自己掌握得不够好的相关数学问题。比如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后,学生虽然掌握了有理数的减法的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但实际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失误很多。我们老师就应该在课后布置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加以巩固。0-7,4-5,7.2-(-4.8),-7.2-(-3.9)......并要求学生一定按照“a-b=a+(-b)”找到相关习题中哪个数字代表a,哪个数字代表b,第一步必须按照“a-b=a+(-b)”这样的形式进行转换,这样下来,学生就能够在更多的练习中掌握数学方法,提高他们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三、交流、评价的“多”与“少”。
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一个过程,是不断的利用旧知,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课后练习检测,整个过程学生应该占据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要么独立完成,要么共同合作探究、交流合作去完成。学懂了、能做题了,并不代表三维目标就完成。还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反馈,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缺少这个重要过程,成绩有可能很优秀和突出,但有可能就是只能够做题,根本不能进行展示,禁锢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发挥。仔细阅读初中数学教材就知道,每一知识的学习,教材不仅设置了“探究、思考、讨论”,甚至在每一章节结束前都专门设置了“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这些内容的设置,我们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舞台,把讲台还给学生,让给他们真正的去思考、探究、讨论,他们在数学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不断的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语言组织、口头表达、合作交流等全方位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评价就不用多说,一定是鼓励、表扬的“多”,责备、批评的“少”。
作为初中数学老师,我们都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带着我们设置的一个又一个新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去探索......长此以往,这样的“多”与“少”问题,定能起到“量变”和“质变”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