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分析

刘阳

克拉玛依市新奥达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家民生大计。近年来,我国农业逐渐向工业化趋势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但也加剧了土壤、空气、水体、大气等污染程度,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健康发展。文中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办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1耕地资源被破坏

1.1.1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对土地的占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耕地面积的占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偏向郊区发展,使得城郊的优质耕地资源被占用,根据数据表明,自从20世纪以来,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4。比如交通道路的建设、能源水矿的开采等都大量占用了耕地面积,导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1.2水土流失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耕地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4540要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26%。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事因为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森林草地和不适合开采坡度的不断开垦和破坏。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资源退化,比如土壤干旱缺水、肥力下降、耕种层面浅和土壤沙漠化等现象,严重破坏了耕地资源和质量。

1.1.3耕地污染

我国耕地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的废气、废水、废渣,也就是通常说的“工业三废”。每年工业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和废弃物到耕地里,导致土壤受到严重地污染,其中由污水灌溉引发的土壤污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当前我国的污水灌溉区已经有20-30多个了,污水灌溉面积大概74万公顷,工业每年排放污水量高达300多亿立方米。其中有80%以上的污水没有经过系统地处理,存在很多重金属成分,农业灌溉水质严重超标,将污泥用来施肥也对耕地资源完成了污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受到“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400多万公顷。

1.2水资源短缺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人类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和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出现。地球的水圈虽然规模宏伟,但是海水占了3/4,可利用淡水资源少之又少,并且在水资源缺乏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衡,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东南、西南、西北和珠江等五大流域,造成了南方水量有余而北方极度缺水的状况,所以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从本质上来说水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类不断地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缺乏问题只会越来越明显。

1.3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主要的农业污染包括:化肥农业、农业薄膜、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和畜牧粪便等污染,这些污染大范围的在土壤中扩散,再加上农业化肥与薄膜的不合理使用;缺乏对畜牧粪便的处理能力任由其随意进入地下水层;垃圾废水的不合理排放等问题,导致农业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水资源地污染加重和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危害,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

2.1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供需矛盾存在显著问题,各类资源长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调节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控制好人口增长,促进生态环境良性转化,提升抗灾、防灾能力。在具体措施上,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优生优育,控制好人口的增长率,并强化基础教育,大力推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构建出多层次体系的岗位培训机制,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2.2做好水源治理工作

针对农村地区淡水资源匮乏、水源污染问题,需要推行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在保护区边界设置界碑,避免人为活动对水源保护产生影响,拦截污染物的进入,避免水源遭受污染。同时,要狠抓污水治理工作,加强污水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特点来制定污水处理规划,对于能够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生活污水,要纳入配套管网,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对于不具备纳入条件的乡镇和农村,要单独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对于水源保护区,要推行新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污水处理质量,并构建新型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因地制宜地推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国外发达国家的新型水生态治理技术,避免水源遭受污染。

2.3做好生态环境建设

要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协调好各个部门,深入农户群体中,强化宣传,由技术骨干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大众传媒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宣传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水体覆盖率都会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影响,若植被覆盖率不高,生态环境很难进行自我调节。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植物保护、封山育林等工作,修建水利工程,提升蓄水量和蓄水面积,加强湿地森林资源的保护,增加水面面积,有序推行生态移民,以此来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对于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各类要素,要进行科学整合,根据其发展规律对其中的要素进行合理搭配与整合。农业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气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系统,提升农业生态质量,同时对农村地区的淡水资源、农田资源和森林草地进行科学开发,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有限资源的长久利用。

2.4科学使用农药化肥

针对当前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现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促进农药与化肥合理利用。具体来看,要构建完善的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农药与化肥用量,做好减量使用技术研究,针对小麦、水稻、蔬菜、果树等减量用药施肥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专业化模式,推行试验示范工作,并研究新型服务体系,推行农业技术人员资质认证技术,通过多种社会化服务形式,为农民、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的病虫害诊断服务。同时,在农民群体中积极推行安全用药、科学施肥宣传培训工作,针对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要进行重点培训,培育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骨干,使之对农药化肥的污染有科学认识,从主观层面上严格按照标准来施肥、用药。

2.5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强化森林培育可以有效提升森林蓄水能力。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山地蓄水功能较弱,因此要将山、河、湖、库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做到标本兼治,将短期效果与长期行为相结合,保护好天然林,改造低效林,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发展速生丰产林,不断提升森林覆盖率。同时,要重点加强土壤培育,土壤培肥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土壤肥力高的区域径流系数更小。要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的特点来推行针对性的土壤培肥措施,通过种植培肥、土壤耕种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土壤的保水和蓄水能力,增加有机肥用量,遵循自然界能量循环规律,将粪、尿、废弃物、作物秸秆等返回田里,提升耕地肥力,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环境自净能力,实现良性循环。

3结束语

总之,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果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与社会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16):10-11.

[2]李娇娜,贾安强,甄思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245-246.

[3]梁志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办法分析[J].农业经济,2018(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