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内容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动力和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这既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内容。本文根据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整体特点和自身的专业特质,积极探索一种比较适合于我国艺术类专业高校学生自身开展的爱国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一种有效途径,不断地努力推动我国艺术类专业高校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承中国红色革命基因,发扬继承中国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探索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谛,进行现代艺术设计与文艺创作,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爱国主义作为艺术修养、作品创作的精神源泉,积极将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转化成是为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与力量。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路径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向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的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爱国主义是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重要论述也深刻阐释了传承、继承、聚焦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加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永恒力量。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学,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成为具有理想、有自己的信念、有灵魂、有本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才能顺利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任务。希望通过了解当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动特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特点规律、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等内容,有针对性的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为培养有深厚家国情怀的艺术工作者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分析
(一)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行为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之所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也是与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学生自身特点息息相关的。首先,他们普遍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敏锐而灵动,但又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导致他们在对一些问题分析的时候缺乏一种深度的思考,思维模式不受传统教育束缚,因此容易导致理想信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其次,他们具有发散性思维,善于创新创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意愿比较强烈,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类竞技比赛,敢于展现自我,专业优势较为明显,但知识面相对狭窄,视野相对单一;再次,他们多数性格活泼外向、才艺突出,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并乐意展现自身特长和优势,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但我行我素,不愿意受约束。
(二)艺术类大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学习特点
做好艺术类大学爱国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了解这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艺术类大学生在思维上的活跃和行为上的分散性导致以爱国主义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成为了这类学生的“被动输入”,不能真正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真谛,因此他们在一种无法达到适应其情绪需要和预先期望的教育模式下就会采取漠然、抵触和反抗等态度。这一点很难和普通大学生们主动去探索、分析整理、吸收归纳,最终达到自我完善,有着本质上截然相反的区别,因此艺术类大学生通过传统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效甚微。
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评价特征,决定着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具备一种互动性、主体性。艺术类大学生不但具有了新时代大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自我共性,更是具有善恶分明、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是当代大学生中最敏感、也是最富有积极性的一个群体。这就需要我们在艺术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主体性及互动性。真正地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真正地使我们的学生深刻地感受和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核心精髓和宗旨,真正地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和认可,切实地把自己在思想上的自我认知,反映在自我的实际行为和行动中。
教育题材的丰富性和实效性是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渴望求真的思想促使他们具有紧贴时代脉搏、解析社会热点的特质。他们更加喜欢听“故事”、看“细节”、搜“热点”,因此要让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就要用事实说话,用讲故事的形式宣传英雄事迹、传递红色历史,并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方式形成“台上台下”同频共振,让开展的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看点、有亮点、也就是焦点,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历史、以励于后”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纵观上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学习习惯,要是用传统的讲课形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常会造成思维积极和精神活跃的艺术类大学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不仅达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反而会让他们不信、不听、不做。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优势和实际效益,离不开思政课课堂、身边红色文化、新媒体技术等载体,只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类专业知识无缝结合,才能真正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窗,才能让红色血脉植入学生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去,才能真正让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二、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下多元的文化思潮冲击了传统爱国主义文化
对于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要教育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他们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上进的力量。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挖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并充分结合了艺术类高校学生专业特征和规律,通过各种形式将其爱国主义体现出来呈现在各类文艺作品创造中,这一教育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又能促进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自信和勇气。然而在各种媒介信息大爆发的生态下,互联网信息进入一个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时代,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外言论和信息正悄无声息地传播,西方各种思潮也在国内蔓延,艺术类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和判断能力,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所侵蚀和影响。同时,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对未知事物和信息充满好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思维定式,掉进旋涡,走进死胡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为侵蚀当代我国青年学生,国外反动力量无所不用其极,他们通过声音、新闻、绘画、图书等多种方式,含沙射影地诋毁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绩,宣扬唯资本主义理论、假民主论、中国威胁论等非法言论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不断冲击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一种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削弱了广大青年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削弱了青年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认知,也削弱了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二)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热情
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导者,不仅承担着向社会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责任,还肩负着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实践的重要任务。但是,对于我们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部分,大多数老师还是停留在以老师讲、学生听的说教模式上,课堂中很多知识点和教材内容都比较滞后,没有时代性,缺乏现代化的感觉,很多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无法解决我们学生所渴望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得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不大,不少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没有认真去思考。特别是对于艺术类的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强、善于求实创新欲望强的特质,显然对于授课内容不新颖或者是老套授课模式“不感冒”,所以很难做到让艺术类大学生在授课的课堂上与其他老师之间产生共鸣,对于老师所传授和灌输的爱国主义基础知识边听边忘,没有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仅仅停留在消极应付的状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也无法起到指导性作用。
(三)艺术类大学生的高考模式弱化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艺术类的学生因为自己专业发展,在进行高考前的专业选择上就直接决定了此类学生要把自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和探索中,又加之我国部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中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的差异占比悬殊,就使学生形成了“文化不好学艺术”的尴尬局面,并且在他们进入高校学习以后,学校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可能会偏重于专业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课程都被设置成为了公共课程,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正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样一来,艺术类学生更容易忽视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对于他们而言这些公共课程“可有可无”,只要考试通过就行,并没有真正将课程的理念进行消化和吸收。
三、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主义意识,打造精品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
无论何时,课堂教学都是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必须坚守的阵地。在立足传统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性,针对高校艺术生重专业、轻文化的特点,拓宽了思路,创新形式,扩大与全体学生的交流空间,全面地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动向,不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只局限在思政教育的课堂,要运用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微视频、网络小课堂、抖音等形式,把培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团党课、主题讲座、班会等活动中,从而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使爱国主义思想观念深入其中。
(二)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0月26日在中国北京出席主持会议召开的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互联网+全媒体”新的一世纪信息时代与我国互联网深度融合健康发展主题论坛上如期举行的第十二次会议集体专题学习上再次明确强调,推动我国互联网+与全媒体深度融合健康发展、构建网络全媒体已经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所真正面临的一项重大紧迫性科学研究课题。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充分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新媒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积极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该群体发表爱国主义观点、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主要场地,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效果,更是提升高校艺术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整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打造系列性的专题推送,从党史学习教育、红色经典传承、青年大学习、党建播报、红色先锋等爱国主义教育入手,让高校艺术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熟知革命英雄人物、会讲红色故事,不断坚定他们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爱国主义意识。
(三)找准切入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艺术类大学生的“四史”建设,深入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从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可以说通过“四史”教育, 使艺术类大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二是充分利用中国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来对艺术类大学生实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新生录取入学教育、“五四”青年节等系列活动“一二·九”大合唱等,在活动中不断激发艺术类的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是到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将党史学习和宣扬红色基因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紧密结合。通过积极地组织广大学生到实地参观研学,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坚绝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艺术类大学生实地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和伟大成就,加深大学生对于改革和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情感认识,通过到红色基地参观,倾听这些红色的故事, 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健康成长,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化成为学习创作动力。
四是通过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影像资料当中令人钦佩和敬畏的事件和人物形象通过画面的展示、语言的描述和音乐的渲染能够带给艺术类高校的大学生多角度、立体化直观的感受,真正让传统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从“小我”融入“大我”,逐渐树立起了大局意识与集体观,成为高校大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是阅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对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红色经典阅读和脍炙人口的的歌红色歌曲传唱,是我们传播红色的记忆,加强对中华民族革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不仅能够促使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学生真正地获得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更有可能进一步增强和加深我们对于大学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热情。
(四)提升感召力, 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引导学生创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在严苛艰辛的创作中深入、系统的了解中国文化精神和内涵。学生通过作品创作将爱国主义情怀进行输出,例如红色书画展、红色歌舞剧、红色微电影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作,构思巧妙、意味深长。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作中既能够获得主动汲取知识的动力和能力,同时作为受众者,也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他们强烈地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中华传统文化这块瑰宝的探索热情。
四、结语
高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自身具体情况和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知识结构、地域特征、接收能力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保持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协调和统一,从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杰出艺术工作者。
参考文献:
冯菊,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读与写杂志》2013(1)
谭爽,微时代艺术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高教学刊》2019年第18期
祝丹雷,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园丁视角》
叶青、陈冉,红色纪录片在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分析,《电影评价》2010年第07期
赵枫咪、常艳,全媒体生态下艺术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境遇与对策,《艺术科技》2020年第21期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学习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