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学具 展现课堂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有效运用学具 展现课堂魅力

马冬梅

惠州市惠阳区秋长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221

【摘要】学具,是学生在学习理解某事物时,用来协助学生理解事物的模型或实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就是身边的学具,有效地运用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旧式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现成的知识结构下不断地灌溉,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考虑的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主体作用占据重要位置,教学时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学具辅佐教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引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 学具 运用 学生 课堂魅力

【正文】伴随着新课改的前进的步伐不断地推进,对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因此,新课程改革从教学方式来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与更大的空间去探索。作为激起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辅佐教学工具,合理地使用学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概念;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计算题的算理,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说,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深刻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借助学具的操作,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可视化,能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一、有效运用学具,诱发探究欲望,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单调的,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运用身边的学具进行操作,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特别是在教学计算类型的课时,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技巧。而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算理的桥梁——学具。作为老师,就要很好地架起学具这条桥梁,让学生通过学具的具体操作,让抽象的知识越来越具体化,领悟到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在教学《蚂蚁做操》这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去预习,要求学生用点子图代替主题图中的蚂蚁,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画出点子图。课中,我通过创设蚂蚁做操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之后让学生探究12×4的算法。在探究算法的环节中,我叫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点子图,自己动手圈一圈,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算法,并且能根据点子图说出计算方法,理解其中的算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圈一圈、算一算,老师适时引导点拨。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让学生顺利完成了本课的任务,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二、有效运用学具,改变静态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体验数学

教材是静态的,给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是系统的,如果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教材只会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学具,把学习知识设计成一个动态的探究过程。如果有效运用学具的演示,它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直观,更能帮学生正确把握操作办法,形成操作能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有效的动态探究活动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满足了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的需求,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圆的面积》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操作,探究并且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并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教学时,叶老师让学生课前自己制作了圆形卡片,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课前制作的圆形卡片,将圆沿着直径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再拼摆出新的图形。学生在动手剪拼,小组里讨论、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把圆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把圆分成的等份越多,拼出的新图形就越来越接近平行四边形。

整节课,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动,学生很快能观察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圆形之间的联系,顺理成章地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经历自己动手剪拼,大大降低了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动态的探究学习中体验数学,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发展。

三、有效运用学具,化抽象为直观,促学生爱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要充分运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构建初步的空间概念。”这充分说明了在教学图形类的课时,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 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动手操作学具,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测量、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的实践操作感知活动,特别是创设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协调参与的自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在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后,我让学生找身边学具的周长,基本上能保证每人都有学具。让学生拿出自己数学课本来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这个长方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了哪些里是周长,接下来才能正确求出图形的周长。本节课,每个学生都准备了长方形卡片,上课时让学生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四条边的总长。再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再次观察、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经历了测量、计算等过程,他们很快就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是一样长的,两条宽也是一样长的,有学生就会得出:长方形周长可以用2个长加上2个宽的和,也有学生想到先把1个长加上1个宽的和,只是算出了周长的一半,所以要再乘2。至此,重难点已经突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避免了让学生死记公式。在往后的探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学时,也应该让学具充当主角,让学生经历自己测量长方形、剪拼新图形等活动,自己探索出图形的计算公式,促使学生更爱学习数学。

四、有效运用学具,理清思路,展现课堂魅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难点,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不会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生活阅历的低年级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如何让学生更好去理解题意,理清解题的思路呢?我想,学具就是最佳的搭桥媒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走进问题情境,很自然地在情境中理解题意,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所以解决问题时,学生遇到难于理解、经常出错的问题时,要抓住时机,想办法运用学具,让学生操作学具,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教学《里程表》一课时,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理解什么是“里程表”。教学时,我在课室为学生搭建虚拟的场景,让学生演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所走的里程,并把演示过程用线段图画出来。通过形象的演示与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很好地理清了此类型的解题思路,有些学生甚至爱上了此类型题目的学习,越学越觉得有趣味,越学越有自信,展现了数学课堂的魅力。

总之,学具的使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辅助工具,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提供了操作材料。因此,老师就要巧妙运用学具架起学习的桥梁,它能让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能让小学生真正体会到操作学具趣味和实用,让学生乐在其中,更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构建主义下微视频辅助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研究》.赵瑞.2017

3.《教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董云.2014

4.《合理运用学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刘伟.2019

5.新世纪教材编写组.《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