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校外培训机构人员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双减”政策后校外培训机构人员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王吉方

首钢工学院, 北京 石景山 100043

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规范指明了方向。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教育虽有一定价值,但乱象丛生,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后果。改革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在阳光大道上健康前进。但也使得校外培训机构员工面临失业、重新就业的问题。我们从政府和校外培训机构两个方面给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政策,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1年5月21日审议通过。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后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布了本地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治理的指导思想、任务、分工、步骤和时间安排。2021年8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新闻发布会,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海淀区有关领导介绍了情况。全国及北京“双减”政策从实验阶段进入落地实施阶段。“双减”政策的实施会带来很多可以预见的结果,对义务教育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产生不同的深刻影响。

二、“双减”政策出台背景

“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目前中小学学生负担太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从家长、学生和社会角度来看,集中表现在越来越关注孩子上什么小学、什么中学、什么大学,片面看学生考试分数高低和学校名气,偏离了立德树人、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初衷;

二是校外培训市场存在各种乱象。乱象集中表现在: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在宣传中贩卖焦虑,虚假宣传;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不是围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而是超前超标培训,通过提前学习和重复练习这些简单方式,拔苗助长,人为拉开学生差距;在收费上,通过区别收费制度,刺激和利用家长焦虑情绪,乱收费,高收费;在人才招聘上,高薪挖抢在职教师,降低了在职教师课内教学的质量和积极性;在依法诚信经营上,存在着退费难、卷钱跑路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三、“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双减”政策的目的

“双减”政策的目的是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措施:管控作业;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2、“双减”政策的10条规定要点

第一、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第二、学校确保小学书面作业不安排或少安排,初中减少作业时间为90分钟以内等。

第三、对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也做了原则性规定。

第四、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等。

第五、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第六、线上培训注重保护学生视力,并规定不超过30分钟等。

第七、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良学习方法等。

第八、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等。

第九、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

第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3-6岁学龄前儿童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

前面第四、第五条规定,对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教育起到了“紧箍咒”作用,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时代已经过去。


四、“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带来的问题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培机构面临各种的生存危机,转型求生成为必然。

1、教育机构的股价大跌。A股、港股、美股三大市场的教育股遭到血洗。有的甚至跌幅达到45%。几千亿股票市值灰飞烟灭,它们资本市场遭遇滑铁卢。

2、教育培训机构雪上加霜。疫情出现后,教育培训机构本身就度日如年。本次“双减”政策后,校外文化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殆尽。生存面临极大问题。

3、“大裁员”浪潮来袭。

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困难必然带来培训机构招生减少,收费减少,职工收入减少。没课可上的教师们必然掀起“跳槽”“失业”浪潮,培训机构掀起了“大裁员”浪潮。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数量庞大,裁员、失业问题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压力。据教育部网站资料,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截至2018年6月21日,全国已摸排校外培训机构201193所。假如校外培训机构职工平均人数为30人,就会有600多万人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挖渠引流,疏导帮困,既要纠正错误,还要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政府的一贯做法。


五、“双减”政策后,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人员的策略及建议

(一)“转型升级,断腕求生”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必然之路

1、转变思想,确实落实“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无论学科类还是非学科类,无论学校还是企业,国家不会强迫关闭,会给出时间去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所以必须按照“双减”政策办事,先活下来,再慢慢度过困难期。这样的话,部分员工还会留在原单位继续工作。比例大概在10%左右。

2、校外培训机构重新定位,实行教学内容改革。校外培训机构在服务产品和内容上调整,由学科类培训变为技能型培训。比如,可以举办绘画、书法、音乐、围棋、舞蹈、健身、射击、陶瓷、手工、种植、武术等科目培训。要求培训机构老师业务转型,重新定位,仍然有机会再培训机构就业。比例大概在20%左右。

3、私教和家教蓬勃发展。校外培训机构不能进行有组织的学科类培训了,但有经验、有品牌、有影响力的校外培训机构老师为了达到知识变财富的目的,这可以通过工作室、家庭为载体,微信群为渠道,微信与支付宝为财务通道,口碑相传为传播手段,自谋职业继续可以进行“私塾”式的学科类教学。这类人可以走“灵活就业”政策、也可以自己上社保,月收入过万元不成问题。这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渠道,估计所占比例为20%。

(二)“挖渠引流,辅导铺路”是政府部门必须做的工作

1、出政策,扩大公办校招聘力度。二孩三孩政策落地,有些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窗口期,必然需要扩大老师数量。再就是60后女老师数量比较多,也面临退休的窗口期。老师数量的缺乏必然需要补充。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学生毕竟经验欠佳,而部分优秀校外培训机构年轻教师可以通过应聘,吸收到公办校教师队伍里来。既解决了公办校教学的压力,又缓解了社会保障部门来自于校外培训机构失业人员的压力,使得人尽其才,学习致用。可以吸纳10%左右人员。

2、政策辅导,牵线搭桥,促进民办教育机构整合、兼并、壮大。政府出台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政策。政策不仅包括限制、规范,而且包括整合、兼并,促进成立民办教育集团,其职能就是承担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职能。其特点必须是实力强、规模大、质量优、偏公益、高效率。这样的民办教育集团同样可以吸纳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就业。比例大约占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人数的10%左右。支持现有民办教育集团中的中小学校扩大教师招聘数量。一样可以吸纳5%左右校外培训机构优秀老师。

3、政策辅导,鼓励并支持校外培训机构老师报考有关财政支出单位。校外培训机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准备报考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社区工作者,这也是重要的求职途径。

4、政府主管的有关人才市场举办专项人才招聘会,为企业和老师供需双方搭建交流渠道。这类企业包括大型工业企业、大型民营加工企业、大型金融企业、电商平台企业、著名的连锁服务企业、AI类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等。这也会吸纳5%的培训机构人员。

总之,经过以上措施,可以解决80%左右的校外培训机构老师就业,另20%人员由市场消化吸收。

六、结束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学生家长、人力资源市场、校外培训机构及其教师都带来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一次改变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机会,也是教育行业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在改革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校外培训机构起配合作用。政府、校外培训机构只有互相配合,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员工的经验、学历、户籍、专业、诉求等实际情况,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在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努力下,共同为老师们搭建政府机构、公办学校、民办教育集团、大型国企、大型民企、连锁服务巨头、人工智能、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企业等不同的就业渠道,才能使教育改革的举措平稳落地,教师们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参考资料

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2、2018年2月13日,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部、工商总局 《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2021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