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刘建林

身份证号码: 41052119700901****

摘要:就目前国内及国际形势而言,纺织行业依旧是我国出口的强势企业,也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纺织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行业存在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行业传统标签较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及科技的发展;行业总体附加值过低,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激烈。与此同时,作为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同样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比如:专业概念老旧,学生、家长认可度不高,导致纺织工程专业志愿填报率较低;专业知识陈旧,相关知识理念及开设课程仍为专业传统课程,无法跟进当下行业最新发展潮流;人才培养模式僵化,无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对于本科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纺织行业以及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均存在较为凸出的问题,尤其对普通本科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冲击最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纺织工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整体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途径

1导言

在当前多维协同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可以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引领等形式,不断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还要构建产业与专业结合的课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2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现状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堂教学内容和相关实践内容与学生前期学习课程内容相差甚大;为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大三、大四时开设大量实习课程,导致原有基础上专业课程的大规模压缩,传统教学时授课老师无法在较短教学时间内完全把握班级学生学习情况。以本专业《纺织材料学》课程为例,课程主要开设于第四学期,开课学生人数约为140人。由于上课学生较多,无法达成有效的师生共同讨论的目的。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比例不及1/4,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氛围不浓烈,课堂学习气氛沉闷。目前虽然学院和学校不断推进新媒体教学等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但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自身基础知识薄弱,且自身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学习动力,导致自身学习意识淡薄,课堂学习效果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显著。

2.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升纺织专业学生知识与创新能力,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当前在多维协同培养背景下,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还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讲解的教育问题,从而呈现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在确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结合多维度协同培养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协同培养,也没有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学习能力,这给推动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纺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推动课程教学和改革工作的全面发展。

2.3课堂教学互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学生较多,课程时间有限,师生之间很难开展充分、有效的互动;部分课堂甚至出现基本没有互动的情况。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充分满足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教师在保证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进度的前提下,无法帮助部分同学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和探讨。传统教学中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学习压力较小,学生自身惰性会导致学生不愿意浪费自身精力在自己认为重要性较低的课程中。对实验班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可增加学生来自教师的压力和推力,提升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于此同时,教学过程也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动力,促使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善,推动课程质量的提高。

3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途径

3.1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首先,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创建企业与高校协同育人的教学基地和平台,并通过双主体办学的形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也可以与纺织生产中心、家纺设计中心以及编织面料展示中心有效合作,从而达到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目的,促进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方面,还要以契合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强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而促进多维协同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积极将企业有关纺织专业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料引入到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多维协同培养,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知识和学习内容。最后,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通过建设选修课程、第二课堂等形式,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在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企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断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方法进行引导,而学校纺织专业教师则负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知识教育,这样分工协作、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也能提升纺织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给予学生良好的发展环境。

3.2企业、学业导师双轨制,提升对学生学习关注度

对开展实验班的班级强化导师制度,以学业导师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学业,并提供相关帮助及建议。结合本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每个自然班级配置3-4名企业导师,给予学生最新的行业及企业相关信息和指导。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实践机会。由学业导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省、市、校级比赛,综合锻炼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结合各自班级的企业导师,开展企业家进课堂及企业家讲座等活动,科普企业相关知识,协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运营及企业最新发展动向;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强化学生企业运营和企业文化概念,增强学生专业信心。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初级研究工作,学业导师为学生研究过程中提供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纺织专业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形式,结合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企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以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合理开展。在实践课程教学开展中,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纺织技能大赛、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水平。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大赛训练室,组织与开展科研项目活动、竞赛项目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等,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项目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

结束语

总之,通过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极大丰富学生培养层面,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可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促进学院教师团队建设,并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传统教学改革,实现精品课程和金课体系的构建。专业教学模式将为培养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凌新龙,林海涛,谢清若,黄继伟,岳新霞,蒋芳.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0(02):72-74.

[2]武继松.现代纺织工程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10):73-76.

[3]林海涛,凌新龙,蒋芳,黄继伟,宁晚娥.纺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43(03):98-101.

[4]武继松,徐卫林,李建强,张尚勇.纺织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03):177-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