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分析

朱楷文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面对高校中的突发事件,舆情论战背后的碰撞是传统治理风险同网络空间失序的必然结果,但更深层次的则是社会现实与互联网之间意识形态竞争的体现。每位大学生都可以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者,信息表述将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传播的重要来源,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如何创新理念、途径和机制,更加有效地对网络舆情进行正向引领,形成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对维护公正、透明的网络传播以及健康和谐的网络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归咎言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本质,即是意识形态安全的竞争。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

1 武警警官学院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的安全定位

武警警官学院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指当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网民在互联网上对于突发事件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一词出现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转型期,其既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双重作用,也承担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和制度执行的双重任务。高校突发事件中“互联网+”意识形态是在网络空间场域,对包括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建设等内在一系列问题的具体探讨与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理论框架。

2 武警警官学院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中意识形态的新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市场是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互联网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把握,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在实体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在可控制范围内,实体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机关能有效处置并抵御不良意识形态竞争,社会公众思想处于平稳、积极的状态,不良的意识形态舆情话语受各部门机关监管。在网络社会环境中,高校意识形态竞争市场被迅速扩大化,不同意识形态在虚拟社会中展开激烈的交锋,正确且符合政权需要的意识形态逐渐被蚕食,一旦高校遇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论战,大学生思想迅速被虚拟社会中舆情冲击,其价值判断也无法得到甄别。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竞争市场但又缺乏有效管理,以至于无人负责的失序境地,意识形态竞争管理不到位。关键地,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传播的风险,使网络成为群体性发泄的场所,高校又欠缺新的意识形态竞争市场规则,在虚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甚至规定交叉、条理不清,无法适用,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舆情博弈的极端化。互联网助推了大众文化的盛行,也使得网络空间成为突发事件舆情泛化和极端化的滋生地。高校现实语境中,网络更容易集个体力量,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声势。高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话语言论也相对自由,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网络更会扩大现实时间的舆论效应,形成了大规模的网络不良影响力。关于高校事件真相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话语暴力、无视责任等行为,使得某些正常的话语交往行为行走在道德的边缘。其次,网络话语舆情的传播存在多样性,也加大了高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引导难度,突发事件中的话语舆情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在某种意义上对高校师生错误的思想具有抵制干扰能力,这就对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空间集群的主体和话语传播的主要力量,但网络信息繁杂、真假难辨且鱼龙混杂,导致高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辨别存在疏弱,尤其面临西方思潮的涌入,思想观念又存在偏颇,政治辨别能力显得不成熟。在社会转型期与全球化等多格局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话语博弈的格局加剧凸显,思想受到各类矛盾的冲击,精神更是出现信仰迷信、道德异化、伦理错位等问题。

3 应对策略

(1)确立校园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论战意识形态竞争的意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论战不是对于具体技术或特殊事件处置方案的论战,更深层次的是关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问题。高校在网络社会对意识形态竞争问题不积极,主要是高校本身的舆情论战意识薄弱,多数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以至于丧失论战主导权。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竞争意识应对,在实体社会与虚拟社会中体现意识形态安全的竞争意识,强化政治认同和大众认同感是当务之急。在信息网络高速流动的现代社会,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波动从深层次反映出,虚拟社会的发展逻辑与信息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深远影响。高校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持续巩固和加强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论战中的领导地位,做好马克思主义网络化大众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也是当前形势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合法性、合理性的一个关键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论战中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从深层次解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根源问题,制定简明扼要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用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和道德意识,引导合理且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筑牢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的政治红线,从思想深处防范和过滤网络舆情环境。

(2)探求校园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话语博弈的话语能力。动因是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舆情话语力量。高校话语能力指大学生主体建构的话语获得大部分网名支持的能力,高校现实事件为何能演变成影响力较大的突发事件,这与主体话语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高校网络参与主体以道德绑架的形式以期在声势上抢占先机,激发网民的热情,煽动情绪而获得同情。然而,高校大学生在舆情话语中以片面性视角进行逻辑建构,以认同度高、通俗化等网络话语形式强化话语认同,形成“局部丑化、否定整体”的局面。因此,高校要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已达到掌控网络舆情话语权。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话语博弈时话语的传播速度、话语载体和内容形式的多样性、话语接收对象的准确性、话语资源的丰富性等,通过信息技术将“优先检索”或覆盖反面话语,都体现网络空间技术的力量对抗。从高校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繁的手机聊天软件和工具中,定向推送与自身观念一致的话语进行技术性置顶,或将搜索相关性内容网址进行跳转性链接等,从技术上占领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话语新高地。高校网络舆情话语博弈,从表面上看是利益的争夺,更从深层次来看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斗争。

4 结语

武警警官学院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校也是我国意识形态最为活跃的主阵地。本项研究旨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认清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发展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索新形势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切实途径,牢牢掌握网络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满足开展新时代伟大斗争和要求和需要。重点引申有关后续研究的几项问题:(1)把握突发事件中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根本动因;(2)关注以媒体融合、人工智能等科技新领域,探寻技术突破带来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思路,创新突发事件中舆情治理的研究方法;(3)利用大数据研究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意识形态的动态变化和规律,持续关注高校舆情治理的话语权、管理权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做牢做实做深。

参考文献

[1]王世海.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机制探析[J].职大学报,2020(01):80-84+44.

[2]李怀杰,吴满意,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5-79.

[3]杨瑞萍,林敏建.厘清与强化:近年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5):75-81.
作者简介:
朱楷文,男,安徽合肥(2000年1月6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