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3
/ 2

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董建明

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摘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理念以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在不断提升,对于各行各业中的生态破坏行为的管控也朝着更加严格的方向进展。对于水利施工工程而言,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工程建设行为与实际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处于被破坏的状态,也不利于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对于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进行诠释,继而从技术的角度,倡导将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使用问题进行探讨[1]

关键词:水利施工;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水利工程的代价。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能够在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预期功效的同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也是真正保障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实现的重要方式。在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应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分析运用,充分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综合水平。

1 生态修复的效能分析

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确保实际的生态能够进入到对应的正常运行轨道,在此过程中人工干涉的情况比较少,多数都是辅助性的手段,由此确保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可以不断修复,慢慢进入到之前的状态,这就是生态修复的过程。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水土流失的情况,是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集中体现在:以点或者线状的方式,有很多的土方工程,施工中很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管不顾,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的恶化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进展。比如地面上原本的植被系统会被破坏,就难以发挥其在防风固沙中的效能,此时水土流失的情况就会出现。

尤其在一些河流比较多的区域,施工占地面积大,水利工程施工难度高,对原始生态系统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坏,这样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难以保持,地面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水土流失量也会不断提升。

在水利工程中,为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会将一些植被进行砍伐,这样土壤会慢慢弱化,土壤肥沃程度会下降,水土保持性能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会下降。

水利工程设计是比较多样化的,其包括面比较广泛,有防洪工程,有港口工程,有农田工程,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的原因机制是不一样的,实际表现形式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是多样化的,这样也会使得实际的生态修复难度朝着更难的方向发展。

2 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意义

2.1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在生态平衡等方面表现出众,合理运用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问题,还能发挥出提高土壤肥力、蓄水等综合作用,是保障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环节以及后期使用环节中不受水土流失等问题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此外,水土保持修复技术地运用,还能在调解地下水和地表水方面发挥效益,进一步避免相关自然灾害发生。

2.2 能够进一步保障水利工程的效益及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为介入的方式对水资源的循环、储蓄、利用等各种情况加以改善优化,改善水资源分布、利用等多种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需求。

但从目前施工及运用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施工环节中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利国利民的社会效益及运行效率。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进一步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综合目的地得以充分实现。

3 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

3.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在解决对应问题的时候,需要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找出不同的原因机制,然后采取能够解决问题的措施,以便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比如水利工程在水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开展的,此时可以引入地表水或以打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得实际的植被恢复环境处于优良的状态。

3.2 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是在过渡垦殖环境下进行的,此时就需要采取对应的修复技术,此时的技术焦点就是退耕还林。

我国关于此方面的政策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依照政策要求,坡度在25°以上的地区,都需要依照退耕政策要求,来进行生态林草系统的构建,这样可以使得坡度大于25°的农田进入到实际开垦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必须要落实到位。对于实际坡地的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关注人维度,村维度,路维度的改造,保证农民基本情况得以考量,由此确保实际水土资源能够满足实际耕作的诉求。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因为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此时就需要以封山育林的方式来应对,对于出现破坏的地区,要做好封闭处理,一般设定的年限为3年,也有5年的,还有8年的,至于选择哪种年限,还需要依照综合情况的研判来进行确定。

3.3 实现监管管理的常态化

除了做好修复技术与方案,还应立足于地区实际特点,制定健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流程体系,为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作在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用等各个环节的生态修复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体系的保障,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

为优化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效果,需要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完善监管信息,例如提高对植被覆盖率等信息的检测,为后续修复工作的实际结果判定奠定基础。

此外,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对相关监测系统加以开发建设,结合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为更大限度地保障监督管理效果,应不断补充和完善监督管理内容,在基础水土质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植被覆盖率等监管内容之外,根据实际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情况合理增加监管内容,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 修复计划与多元化生态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区域之间的特征各异,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性不一,形成原因也不同。在对生态进行修复时,需要制定符合实际要求的,且与当地条件不相冲突的修复计划。修复计划是修复工作开展的依据,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河道生态的修复计划中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治理水土流失。以当前的水土流失情况为基准点,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

4 结语

对于水利施工工程而言,要正确认识施工行为与实际生态设计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采取有效的工程管理机制,然后引导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之间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够使得实际水利施工工程进入到持续发展的状态[2]

参考文献

[1]王盼.浅谈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41-42.

[2]曲波.水利施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