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5000
随着核心素养的备受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如何培养与落实也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日常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过程是落实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主要平台,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效果?提炼“核心问题”,以“问”促“研”是其中有效途径之一。
把握学生学情,以问领研
有效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问题设置过浅,学生思之无味,思维容易产生堕性;设置过高,学生望而却步,易打击其学习热情;怎样的问题是学生乐于思之?那应该是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困惑,来自于他们自身想解决的问题。当下的课堂,不是学生没有好问题,而是我们的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提问题的机会。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学生通过“预学”,在“研学”环节中互相交流已知与未知,整个流程看似非常顺畅,学生基于对分数意义以及比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认为对百分数的理解没有问题了。此时教师板书:合格率92.4%,问“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合格率?”“人数怎么会是小数呢?”多么好的两个问题,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争辨,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增强他们探究的动力,有学生提出“这个百分数是表示率并不是具体量”,有的学生拿平均数的意义来对比,这是学生的语言,是基于他们这个心理层次的表达方式,也正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与理解的表达方式,在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研学”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提升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准解读教材,以问带研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还要善于把握教材,只有对教材的本质及知识架构心中有数,才能提炼直抵本质的核心问题。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通过“预学”书本,就能很容易地发现、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如果只是为了计算出结果,那么学生通过预学与练习就能轻松掌握,而我们的课堂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需要探究的又是什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绝不能只关注眼前,只关注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应该要有大教材观,要有清晰的知识结构,才能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本质,进行有效“研学”。“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有的学生可能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操作、计算;有的通过想象,推算;有的通过逻辑推理……方法不一,但其知识的本质是一样的:要知道一个长方体中含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个数,可以看沿着长一排能摆多少个,沿着宽能摆几排,沿着高能摆几层,长乘宽是表示一层有几个,再乘高便是一共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而在后续学习中学生通过“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长乘宽”得到长方体的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照样追问“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面积计算的本质,将之与体积计算的本质相勾联,发现其知识背后其本质的一致,促使学生建构具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三.给予学生空间,以问策研
有效的问题并不仅仅在新授课上,练习课中具有针对性与开放性的问题同样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的提出还应有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深入地思考,利于学生自由拓展。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6页中的第24题“把长26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从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再折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这个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其意图是启发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巩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但此题解法对学生而言是唯一的,更注重的是计算。不妨将问题改成“王叔叔把一块长16厘米、宽8厘米的铁皮,裁剪成一个高为2厘米的长方体容器,请问王叔叔可以怎么裁剪?”这样的问题更具有思考性与探究性,学生通过“研学”自主操作,合作交流会发现:可以从四个角各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如图①;还可以从左边两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拼接至右边的中间,这样还节省材料,不浪费,如图②;更有学生想到可以以宽为底面边长,剩余的部分四等分,也刚好做成高为2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不仅不浪费材料,得到的长方体容器容积最大,如图③
这样的探究过程是看似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索过程,实则是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动手操作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挑战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还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在长的中间各剪去一个,再如有的学生未曾考虑到高为2厘米而随意剪的情况,这些都在小组研学中被同伴或否定,或补充,或质疑……正是这样给予学生足够空间与时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才会不断的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感悟,这更是一个让学生充分表达、求证与感受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有效地提升。
有效的问题应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用,能带领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的境地;有效的问题将使“研学”更有效率,能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思维启航,让思维向纵深发展;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课堂更加高效运行,使学生从对知识从了解走向本质,从猜想走向验证,从会做走向会表达,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