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51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不能和谐地发展,所培养的人才缺少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已转变或正在转变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已意识到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宏观方面——确立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模式
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就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将教学顺序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在课前,我们把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能够掌握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上,教师就重点指导学生自己不能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听课更具有目的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教师的讲解更精确,更有针对性,上课效率更高。
我们学校自2011年正式开始“实施全程导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下面我以高中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向心加速度》为例对如何运用学案进行教学展开阐述。
1、学案的编制
《向心加速度》这节内容,其教学难点在于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教学重点在于向心加速度大小两个表达式的合理应用。我们在编制学案的时候,可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预习、思考,然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我们要将难点分解,降低学生自学的困难。我们可以将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的过程分解为四个小过程: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的计算、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速度变化量的计算、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的计算、当时间很小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的计算。我们将这四个小过程变形为四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去解决这些问题,将一个大台阶分解为四个小台阶。通过学情的反馈,对于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和指导了。
2、导学过程的实施
确定“以学定教”为教学的原则,开展“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全程导学的教学模式。
(1)课前自学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前预习。当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些学习上的困难,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例如可以通过批改和部分同学面批等方式。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处理。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也会产生一些共性问题,学生带着这些共性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课中导学
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罢了。教师在课堂中,不应是权威,而应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等形式,使学生自己探索物理知识和原理;而教师则仅是帮助指导,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指导,最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而不是盲目的接受。
学生讨论可以从评议练习题入手。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定几名同学上讲台板演。板演最好的结果是,有的同学做对了,有的同学做错了,这样方便大家一起讨论。判断谁对谁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而教师则引导学生讨论做对的道理和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如果学生能够讨论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当然,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些内容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和掌握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用于解惑的“精讲”。
(3)课后导练
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得当,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讲解,大多数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并掌握规定的学习内容。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还不能完全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因此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巩固练习的题目要精选,同时控制总量,设计好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概括和迁移。之后,教师要对作业及时批改,甚至于部分学生的面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安排。其实,最简单的课后导学方法就是,下课后,教师别急着走,及时回答学生的课后提问。教师的耐心指导其实就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了。
(二)微观方面——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着手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可以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常体验学习的成功、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强化等方面入手。
2、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有些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只知道将公式、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如何灵活应用,不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拓展发挥,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深入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
【 案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置着A、B两个物体,mA=5kg,mB=3kg,用F=16N水平外力推动这两个物体,使它们共同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A、B间弹力的大小为 6
N.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连接体问题,考查了学生整体和隔离的受力分析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将题目继续拓展:
a、如果两个物体是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其他条件不变,求两物体间的弹力
b、如果两个物体是放在光滑斜面上,其他条件不变,求两物体间的弹力
c、如果两个物体是放在粗糙斜面上,其他条件不变,求两物体间的弹力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连接体问题有什么特征,如何处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很容易得到连接体加速度相等这个特征,也掌握了这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先整体后隔离。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我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 缪源源,《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模式实践——高二物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实践》,新课程,2014(02).
[3] 庞维国,《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1届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