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摘要]公租房作为一项政府保障房政策,满足了“夹心层”的住房需求,完善了我国的保障房体系。本文针对“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总结出了公租房的建筑设计要点,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将舒适性、品质性以及经济型完美的融合,才能最大限度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公租房。
[关键词]公租房;夹心层;建筑设计要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工薪阶层努力的速度,造成了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房政策来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提出的并且被广泛实施的住房保障政策主要以下两个,分别是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他们无法承受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同时,他们也不符合申请廉租房的基本要求,这一部分人群在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中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被称为住房保障政策中的“夹心层”。近年来,为了满足“夹心层”这一特殊人群的住房需求,我国政府提出了公共廉租住房政策,它通过限定建设标准降低租金水平,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满足规定标准的人群提高的一种出租方式的保障性住房[1]。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完善了我国的保障房体系,同时也满足了“夹心层”的住房需求,对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公共廉租房的诞生为城市吸引高技术人才以及科技企业投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
1“夹心层”的住房需求
通过对“夹心层”这一特殊人群进行调研,总结出“夹心层”的住房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他们希望能够居住在城区,在生活方便的同时不影响孩子上学和工作;第二,他们迫切的希望公租房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有配套设施,能够为做饭以及洗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第三,希望能够安排下足够的床位,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第四,希望社区能够提供一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公租房建筑设计要点
公共租赁房的特殊性限制了国家能够为其投入的资金,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住房建筑主体消耗掉了大部分建筑资金,只有剩余的一小部分可以用于投入到室外空间优化护卫公共环境。公共租赁住房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身体舒适感,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的愉悦和舒适感,因此我们设计的居住环境必须既开放又私密,既舒适又实用。基于上述“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公租房设计要点。
2.1总体规划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社区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够清楚的反应公租房的社区环境状况。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区拟容纳的人口,小区的内道路配套公共设施等都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2.2单体楼型设计
在设计中,应尽可能利用挖掘空间来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即房屋类型一方面应充分满足通风和采光的要求,同时又要满足容积率和建筑面积的要求。楼梯上可以采用底层架空设计等充分利用底层空间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住户的居住要求,还能充分利用底层空间为住户提供商业设施、居民活动区以及储藏区等,为居民提供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和储藏空间[3]。另外,电梯的配比也很重要,不能因为是公租房就减少开支,降低大家的生活质量,电梯的配比要充分考虑到人口的数量,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2.3户型设计
公租房都是面积较小的小户型,但是不能因为面积小忽略人们的生活品质。只有最大限度的利用最小的面积为人们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租房对人们的需要。首先,户型所包含的基础配套设施应足够完善,起居室、餐厅、厨房、学习工作室、书房、卫生间等均应考虑进户型里;其次,面积配比要合理,应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尺度为限;第三,采光、通风要好。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更大的采光窗,使采光面尽可能的宽一些,以增强增强居室的采光度,提高居室的自然生态功能。
2.4公共设施
公共租赁住房最大的缺陷就是空间不足,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缺憾,因而人们极需要从社区环境中弥补这种缺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充分考虑社区内的各种公共设施配套,例如洗衣房、快餐厅,同时也要考虑交通、商业、甚至商务配套。另外,休闲和娱乐设施也要充分考虑到。此外,车库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口的数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同时设置地上和地下车位,甚至可以适当增加地上车位以降低地下车库的施工成本。
3结语
在当今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住房条件是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体现,也是鉴定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公租房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是为了保障城市低收入和困难家庭而建设的,因而对房屋的建筑设计也提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公租房的特殊性,如何让它在舒适性、品质性以及经济型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保障公租房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周燕珉,林靖怡,乔际,等.为青年人定制公租房———从需求出发的青年公租房套型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2,(01):26-28.
[2]成思危.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