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418005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工作当中,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不同的方向。因此在教育改革工作当中,不仅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当反思如何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成长。因此,本文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分析在现代教育改革工作的背景之下,如何走教研训一体化之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教研训;一体化;策略探究;教师
“教研训”模式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落脚点,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这也意味着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想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不断成长,就必须要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学校与学校之间要积极构建教研平台,在教师的不断教研和讨论当中,逐渐优化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教研训教学模式的主要定义,探究如何走一体化之路,助推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现当代教育改革工作背景之下,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向也发生了明确的改变,可以说我国整体的教育发展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进行各种专业培养的时候,也必须要提上速度。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讲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因为教师个人专业能力的成长,不仅意味着教师要去更新个人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比如多媒体教学技能、现代化教学方式等。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来讲,这种快速技能更新的节奏基本上是他们很难把握的。除此之外,在我国教育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之下,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沟通频率也越来越多。但是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开展都意味着学校之间要进行一次人员流动。每进行一次人员流动,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计划要进行新的调整和安排。在这种背景之下,不仅教师个人承受的压力较大,并且教师所担任的学科教学质量和进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从目前来看,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一方面是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过快,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难以跟上速度;另一方面是教师教研活动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的最终教学质量。
二、走教研训一体化之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策略分析
构建线上教研平台,增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便捷性
要想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那么教师进行经验学习和积累的频率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我国教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当代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也不仅仅依赖线下教研这一种形式。因此学校和学校之间可以尝试进行线上教研平台的构建,通过线上教研活动的开展来降低人员流动的时间消耗。例如,针对语文学科进行教研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学校当中的教师都可以以视频录制的方式来记录自己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然后,将这些教学的视频进行上传,在统一的时间之内,由其他教师共同进行观看和评比。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尝试进行现场直播教学,通过优秀教师的线上直播示范教学,供其他教师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以这些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研活动开展的便捷性,既减少了教师进行人员流动的时间消耗,同时又使得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视频都能够随时被调用和观看,在信息的储存和延续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构建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教师提升个人专业教学技能
要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必须要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内在驱动力。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考虑构建合理的竞争机制,以良性的竞争来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技能的更新。就比如说,每隔一段时间,不同地区的学校就可以进行联合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可以拟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或者针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可以在竞赛活动当中开展课件设计、翻转视频制作比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技能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在教学技能创新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成就感。每一次的优秀作品,都可以在线上教研平台之上进行展览和分享,以此来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学习。以这种合理竞争机制的构建,也能够增强教师个人技能学习和跟进的积极性,充分促进教研性一体化工作质量的提高。 结语: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工作当中,每一个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成长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所以构建教研训一体化的模式是促进教师个人技能更新的关键途径。学校与学校之间一定要注重进行创新教研模式路径的探究,融合现当代科学技术来进行线上教研平台的构建。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进行多样化教研竞赛活动的开展 全面促进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康东鹏.“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0):40-41.
[2]田殿栋.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师培训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5):222.
[3]姚红静,罗雅过,张冕等.区域性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对策探究——以西安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8(9):83-87.